在我们进入消费社会之后,每个个体按照企业和品牌在生存和运转,社会成为了“集体性企业”,广告核心理念的泛广告化的运作已然渗透到了社会毛细血管和骨髓,企业在品牌化运作,社会组织和个人同样在品牌化运作,品牌在方方面面呵护着我们、规范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品牌就是承诺,是给消费者一个可以改变的机会,以一种梦一样的幻象形式吸引着人们消费,人们买一块舒肤佳香皂是为了个人和家人的清洁护理吗?不为错,但其深层意义是作为“有爱心的妈妈”意象消费,类似于宗教般的存在,人们消费的商品变成了“商品拜物教”,产品的使用价值变成了象征意义的奴仆。
什么是品牌幻象?
我们讲到品牌形象,总是用“Brand Image”,追本溯源“Image”这词蕴含着“模仿”和“想象、虚构”的概念。空荡的房间空无一物,人们不会有任何想象,放上一首音乐立刻产生遐想,甚至会翩翩起舞,这就是想象的幻象;我们面对一瓶生产出来的饮料没有消费欲望,经过系列符号化包装,产品出现了个性和温度,这也是幻象。品牌幻象是一种大众神话,挖掘消费大众“白日梦中的自己”,让其去模仿、去想象虚构的美好的自己,证明自己可以作为更好的我的存在。我们去照相馆拍摄身份证照片,不会感到乐趣,总要审视身份证中自己的影像,尽管很接近本人状态,但还是有遗憾和不满,觉得体现不出自己的风采,可是使用美颜相机自拍、去拍个人写真,尽管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还是会激起我们的兴奋和无限遐想。没错,人们需要消费的是幻象。
《广告符码》书中提到,“广告诉求有直接的价值陈述转向对隐喻的价值和生活形态的塑造,是为‘幻’,更偏向于心理和情感的诉求;文字的说明减少,而相应的丰富的视觉影像增加甚至跃居主宰地位,是为‘象’,更偏向于对当下视觉的刺激快感。”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就是对幻象的消费必然,一是人人需要通过消费找到内心潜意识中的本我,二是消费幻象能得到社会的正面评价,总是能够自我感觉良好。既然消费者需要,我们就去创造感觉、制作幻觉。
真实与超真实
人们消费幻象,幻象是由系统符号意象组成,并不指现实,它是基于受众的欲望中的本我构建的,呈现于现实不同的“真实”世界,甚至是一种比真实更真的“超真实”。我们身份证照片是真实,美颜自拍、个性写真是超真实,照片幻象中有更真实的自己;美国社会是真实的,充分反映美国文化的迪士尼主题乐园是超真实的,甚至美国越来越像迪士尼了;一瓶白酒工艺、酒水品质是真实的,但品牌化打造的茅台就是超真实,代表着更真实的消费欲望。超真实的幻象是一面照妖镜,人们内心的小九九在它面前无所遁形,人们不关心真实与否、甚至不关心附着物,人们消费茅台不主要因为他的工艺、微生物菌群等,而是它代表了更有面、更奢华的超真实,品牌幻象就是了解消费者所迷恋的幻象类型,展现产品之幻象的一面。
假作真时真亦假,当今幻象丛生的社会中,无不充斥着各种极具想象力的幻象,电影是幻象、游戏是幻象、产品是幻象、节目是幻象、旅游是幻象等,甚至城市建设也是一种幻象。虚拟的东西往往比真实更容易使人着迷,因为它具有想象的空间,真实的东西不能赋予幻象的成分,人人往往不是视若无睹就是敬而远之,更不用说着迷和追逐了,希拉里从政经验再丰富、政见如何高见,希望用真实的政策打动选民,特朗普一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对选民来讲立马沸腾起来,希拉里在做报告,特朗普在做广告,一个是真实,一个是超真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一定存在着一块永不满足的之地,它正是广告和品牌所营造的幻象所要攻陷之地。
幻象,多少带有点“无中生有”的意味,在没有生命之处唤起生命的感觉,为没有色彩的地方染上色彩。幻象,需要你产生感觉,更需要你采取行动,即判断有效的广告需要看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度”和“诱导度”,让人们受到引诱、产生眩晕般快感,堕入其中,进而产生持续消费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