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i思考的第26期分享
作者 l 刘大林
来源 l i思考(ID:TAYI20180620)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huil222333)
你好,我是刘大林。这几天梳理了近期看过的产品类的书籍,对于我这个产品小白来说,这些书籍树立了我的产品观、用户观。今天就以小白的身份,分享一些我对产品的深思考,总结出了入门产品经理,无非做好了解自己、了解产品和了解用户这三件事,希望对你有启发!
01
了解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了解自己,包括很多维度,现在有很多人,也并不了解自己,这也不是一件怪事,因为这个世界上有90%的人,并不了解自己或者不是很了解。
包括我自己,对自己也不是很了解,甚至很多时候定位也不清晰。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找产品的实习,但是屡屡不爽,被拒的原因都是因为你没有经验。
工科出身,之前接触的都是本专业的领域,对产品了解不多,要说有接触,就是之前做小程序和参加创业大赛做的APP的经历。这些经验不足以支撑对产品的了解。
于是,反过来思考,当你真的打算做产品类的工作时,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的决定吗?
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我们可以边走边了解。通过对失败的复盘,我开始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我到底适不适合做产品。
首先,我们要了解产品经理的职责是什么。
对于产品经理职责的描述,每个公司的职责有所差异,但无非是「了解行业,挖掘用户需求和存在的商业价值;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进而转化为企业需求。
通过对产品的设计,统筹开发、测试、运营和市场等部门完成产品落地,使产品保有竞争力,最终给公司带来价值等等。」
概括的来说产品经理有职责三环,“观点”、“场景”和“愿景”分布于产品形成的每个环节。
从整个产品工作流程来说,产品经理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解决包括产品定位、需求对接、需求评审、产品设计、组织协调、研发测试、上线运营、市场推广等阶段的各种问题。
当我们了解了产品相关的流程之后,我们需要对标自身,能否满足产品经理的“需求”吗?
主要从两个维度来了解自己——“软”实力、“硬”本领。
“软”实力,我更喜欢叫内核,决定人生的高度。
从产品的维度考量,入门产品经理,首先必须掌握以下5种“软”实力。
(1)强烈的好奇心。尝试学习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才能有创造力。产品经理须对自己负责的产品以及相关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要保持敏锐的洞察,不断尝试新的产品,学习新的理论。
(2)逻辑分析能力。产品经理要做的是从产品想法到落地的整个流程,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局到细节,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事情,没有很好的逻辑分析能力,经常会卡壳的话,产品流程的逻辑走不通,产品就注定会失败。
(3)超强的执行力。再好的想法,没有执行力也是白搭。如果产品经理负责的事项有所延迟,将影响的是整个产品线的进度。只有产品经理的执行力强,才能保证产品源头上不会出问题,进而也可以带动整个产品线的执行进程。
(4)统筹协调的能力。产品经理在一个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常常比较复杂,身兼数职是常有的事,经常与多个部门协作。这就要求产品经理掌握不同维度的沟通技巧统筹各部门的资源,保证产品能如期的上线。
(5)自我学习能力。产品经理工作接触的维度很多,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开发技术、运营技巧、需求文档和交互设计等等,很多产品经理是从单个方面切入,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顺利晋级产品经理的。众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我们有超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完善短板,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不同公司招聘产品经理的文案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软”实力才是公司最看重的方面,可以说拥有了这5种能力,入门产品经理势在必行。
“硬”本领,外在工具的使用,能让我们事半功倍。
(1)文档撰写。产品经理需要撰写的文档很多,多的让你崩溃,如商业需求文档BRD、市场需求文档MRD、PRD、FSD等等,有良好的文档撰写能力,才能很好的梳理用户、商业等需求,才能让各个部门的衔接更加顺畅。
(2)思维导图。产品经理的核心是解决问题,经常面对的也是各种需求(问题),通过思维导图把问题逐一分解,大问题小问题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建立良好的逻辑框架。
(3)原型设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品经理需要将产品想法落到实处,就必须掌握设计产品原型的工具。市面上有很多设计原型的软件,如Axure RP、Mockplus等,提前去学习,能为以后的产品之路奠定扎实的基础。
(4)数据分析。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文字展现问题的形式往往显得很单一,容易出现伪需求,每个产品都有后台监控系统,用户留下的大数据不会骗人,只有通过的有效的数据分析,才能发现用户存在的真正问题,那数据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5)项目管理。产品经理对产品管理,主要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解决用户需求。但是每个需求的解决就是一个项目管理,以解决需求为目标,经常需要组织一个小团队进行项目攻克。
02
了解产品,入门的法宝
“产品”是一个人人都熟悉的词汇,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产品的话题。
但是,你真的了解产品吗?
对于一个刚入门的小白来说,不要一开始就提什么用户需求、用户体验等,因为你从事的岗位不是0到1的过程,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产品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百度百科对产品的定义:「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既是“过程”的结果,在经济领域中,通常也可以理解为组织制造的任何制品或制品的组合。」
简单点说,产品的狭义定义,「被生产出的物品」;广义的定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载体」。
也许,你还不明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苏杰认为“产品就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东西,产品可以是用形的实物,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
其实产品就是满足某种需求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以及某一段流程等等,有时候,一个想法可能也是一个产品。
当然,你也要明确,你需要从事的产品经理到底是传统的产品还是互联网类产品,他们都有产品经理,但是他们有比较大的区别。
产品是公司和用户的纽带,用户通过产品来满足需求,公司通过产品来服务用户,获得利润。
同时,一个产品的产生,必然要考虑企业需求、用户需求和研发技术等方面,这样才能使产品顺利上线,并保有持续的竞争力。
产品是人为产生的,必然会符合“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产品的生命周期有四个阶段。
我们一般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五个阶段
(1)产品引入期
产品引入包括产品定位、需求对接、需求评审、产品设计、组织协调、研发测试、上线运营等一系列阶段,直到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上线的过程。
(2)产品的成长期
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推广已有一定的知名度,销售快速增长,利润也显著增加。在这个时期随着客户的增加,客户使用量的提升,客户活跃度的提高,同时也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需求产生,竞争产品的也在快速发展。这个阶段往往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成败。
(4)产品的成熟期
此时市场成长趋势减缓或饱和,产品已被大多数潜在购买者所接受,利润在达到顶点后逐渐走下坡路。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为保持产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
(5)产品的衰退期
一个产品成熟后便开始进入衰退期,这个阶段基本是维护阶段,除了维护好产品的日常工作状态,更要维护好客户关系,同样收集好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发现客户的其它痛点,寻找新的产品机会。
我们需要通过对产品的了解,清晰的定位产品,通过产品三环,衡量企业需求、用户需求和研发技术做好相应的产品规划,最后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针对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产品、运营和市场推广计划,实现产品的持续盈利。
03
了解用户,就抓住了本质
产品的产生一定是“拉”动的,而不是“推”动的。
有了用户需求,才能了产品这个载体,我们始终要记住,产品是用来满足用户需求的载体。
那到底什么是用户需求?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对用户需求是这样定义的:“通过对目标用户躯体的行为观察,或者深度访问,得出的目标用户群体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用户场景。
这种目标用户群体特征和用户场景背后产生的最底层的原因就是真正的用户需求。”
很复杂,好像还是不知道什么是用户需求。
我对用户需求有个更简单的定义:用户“要的”,就是需求。
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我们所要的,也是我们的需求。
对于一个特点的产品的用户需求,需要根据其目标和服务,进一步分析用户“要的”东西,找出对公司有价值的需求。
用户需求是有层次的,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我们产品的用户需求都是从这五个需求中衍生出来的,当分析用户需求时,可以适当的将需求进行归档,列出需求的优先级,逐一进行转化为产品需求。
用户需求不能凭空产生,于是,我们需要挖掘需求,通过正确的分析方法,找到用户所表达的真正的需求。
用户需求大致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用户。通过对用户直接或间接的收集需求信息,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
(2)竞品。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同类型的产品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的用户需求。
(3)媒体新闻。一些行业信息以及市场状况会投入一些用户需求信息,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媒体新闻的背后隐藏的信息。
了解用户需求的来源还不行,我们还需要掌握挖掘用户需求的某些方法。借鉴《人人都产品经理》的用户研究的方法,整理出了下图的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用户需求需要不断的验证和再验证,只有找到了用户的刚需、高频和痛点需求,才能使产品深入人心,赢得用户的喜爱。
有人说产品经理的门槛很低,也有人说产品经理的门槛很高,门槛低是因为没有任何专业的限制,所有人都可以从事这个岗位,门槛很高是因为产品经理要求的内核很高。不管是哪种说法,无非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产品和了解用户。
最后,当你对自己有个很好的了解与定位,对产品、用户都有不错的认知,那么你离产品经理就差一步——脚踏实地的去落实。
i思考,愿你在产品路上一路高歌,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