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 明天 回来。
电影里翠翠在萧瑟的冬天静静地在船里等待着远去的人,伴随着带有年代感的念白,最后屏幕变黑,这句话却余音袅袅,丝丝渗入心中,令人产生了莫名的悲哀,却又因“明天”而充满希望
傩送会回来吗?我觉得会。
首先结合作者沈从文写边城的背景来看,当时他正处于爱情事业双丰收的阶段。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从这里便可推断出,作者也是期待着一个美好的结局的。
接着,从故事分析。造成傩送出走,翠翠孤独等待的原因,揪其根本,是他们没有把握好机会。他们对彼此一见钟情,却因为少男少女的害羞含蓄而把感情藏于心中。翠翠的意志薄弱,不拒绝先走马路的天保,不向傩送表白,不弄清楚走驹路的人是谁,这种躲躲闪闪的态度导致了后来天保、傩送和她自己爱情的悲剧。
但不难发现,宠爱甚至可以说溺爱翠翠的爷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导火索。爷爷自己已经年逾七十、大限将至,自是担心相依为命的孙女的亲事。看见各方面条件不错的大佬天保也是百般满意,无奈孙女翠翠态度含糊,也看不懂翠翠对天保的弟弟傩送的情谊,无法决定之下便也对天保态度含糊。他的溺爱导致他在误会发生后选择自己默默地扛起一切伤痛与压力,让翠翠含糊无知地生活在他的保护里。这一连串的含糊下来,这几人的关系便乱成了死结,也就是天保和爷爷的死。
作者营造的社会环境也十分有意思。20世纪30年代的边城小镇茶峒,里面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一个如桃源般美妙的地方却也带着它独有的残忍——长期受旧思想熏陶的“善良”人们总有些莫名的旧习俗比如殉情。
都说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这里面人们的善良也是导致悲剧的因素。天保善良,就算先于弟弟走了马路,也愿意在深受打击时也愿意独身离去,成全弟弟的感情。傩送善良,所以在面对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关系时,无法自私地向翠翠发泄,却也不能心无芥蒂地接受翠翠,所以选择了以离开的方式来回避翠翠的爱情。一群至纯至真的人却逃不脱宿命的捉弄,这就是为什么边城如此深入人心。
然而,再纯真的社会、再善良的人,在现实冲突面前,在金钱与利益面前也不可能没有一点私心。现实层面中名利的冲突与世外桃源的社会背景结合,不只是像童话般只有积极的一面,矛盾却也生成了抨击人心的强大力量。电影中傩送多次提起“我要好好想想,我是应该得个碾坊,还是应该得只渡船。”这里强调了渡船与碾坊的对立,碾坊在小说中代表着金钱、功利、地位,而渡船则代表着自由、爱情。
尽管傩送最终选择了渡船,过程中也有在渡船与碾坊之间徘徊不定;翠翠感受到了碾坊和渡船的对立与差异,因为自卑而逃避,这些都为边城增添了现实的力量。
傩送会回来吗?会的。现实却也纯真的茶峒啊,那美好善良的少年郎啊,怎么会舍得翠翠再这么孤独地等下去呢?
彭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