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地处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川渝鄂陕四省的结合部,自古是四川东部重要的交通要地。因地处四达之地,古称通州,后在北宋年间改名为达州并延续至今。
达州是一座山川秀美,生态宜人的宜居城市。这里自古有着丰厚的自然、人文景观,历来为旅游胜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赞誉为“西南奇胜”之地。现如今的达州仅国家AA级旅游区就有万源市百里峡、八台山、龙潭河、花萼山风景名胜区,渠县大坡岭风景区,达县真佛山和一佛寺风景名胜区。另有著名的宣汉县江口湖,还有开江县金山寺、飞云温泉、宝石湖,渠县文庙、汉阙群,通川区仙女洞,达县明星水库、龙铃洞,大竹县乌木水库等风景区。
钟灵毓秀的雄奇河山,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孕育出的政坛名流、戍边武将、文人墨客、能工巧匠踵代相承。东汉中叶,冯焕文武双全,官至尚书,其子冯昆武授车骑将军,文膺廷尉;庞雄任大鸿胪,封都亭侯。蜀国大将王平,用兵稳重善谋。明代尚书卫承芳为 官“清白自矢”。清代王万邦英勇善战,守台湾勇抗倭寇。
辛亥革命以来,更是走出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王维舟青年时即投身辛亥革命,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中共党员徐彦刚,历任红军第一军团参谋长等职,年仅27岁即为革命事业献身。还有诸如解放军高级将领陈伯钧、张爱萍、向守志,共和国第一代外交官张灿明、刘新权等人才为民族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在时光的冲刷下先贤的身影早已不可见,唯有一些山河地名还留有他们的一些故事,例如达州城郊磐石镇的龙王潭就充斥着先贤的传说。
相传此地古时河床极窄,又巨石林立,泥沙淤积,凡遇洪水,麻柳场等地一片汪洋。百姓常受水患之苦,直至明朝时期达州出了一位卫阁老,卫阁老名叫卫承芳,祖籍达县亭子镇花园坝人,明代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他为官“杜绝馈遗,能容人之细过,救人之危难”。
适逢他告老还乡之际,见民受难,甚为焦虑,决意疏浚这段河道,但工程甚艰,非人力能为。于是焚疏祈祷,求上苍相助,结果感动了龙王。一天晚上,龙王给卫承芳托梦,愿意帮他开河,约定某日某时辰开始,由他带路,只能前看,不能后望。届时,卫阁老乘着马,带了几个随从到大风境,设醮祷告后,遵龙王吩咐,沿河下行。霎时,身后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山崩地裂,坚石化成泥浆。行至离州河不远处,随从在万分惊恐中,有人回头偷视,顷刻,雷停雨住,龙王绕了一个圈,成一数十亩大的深潭,当地百姓至今还叫它“龙王潭”。
美丽的传说总是充满了人们对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时间的沉淀,达州城区内的龙爪塔也有流传有一个关于金鸭儿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龙爪塔正中有一口四方形水井,常年水满,四季清澈。游塔乡民经常看见一对全身金黄色的半大鸭儿,从井水面钻入井底,一会出现在龙爪清潭(临山脚州河深潭)中浮游觅食。若有行船通过其潭或遇岸边行人以石击之,它就钻入潭中水底,一会儿又出现在塔中方井水面嬉戏游玩。
宋末,通川县城为避蒙古兵犯,县令杨绛将城迁建在铁山县坪梁上。为传递蒙古兵入侵信号,杨绛准备铸造铜、铁大钟,令告县民,一切官税停收粮食,改交金、银、铜、铁;打官司者,原告交铜3斤,被告交铁3斤。金、银交皇上,铜、铁积存起来。不到两年,积铜铁各两万斤。杨绛召集全县有名铸造工匠100多人,在县坪梁建炉化铜、铁。造 模铸钟。几月后,铸成几千斤重的铜、铁大钟各一口,悬挂在衙门外,左边铁钟,右边铜 钟。令告县民任何时候听见钟声,人人携带兵器,立即奔赴县坪梁,保卫县城。
同时召集阴阳先生十余人,做念经法事,向天庭地府书写、焚烧祷文。阴阳秉告县令,要祭奠49天才能使用此钟。可当祭至42天时,蒙古兵已至坪梁,杨县令急敲钟发出号令。顿时, 洪亮的钟声传向四面八方。方圆百余里内外的县民,立即携戈带矛,奔赴坪梁及其附近加入战斗,并击退了敌人,县城得以安然无恙。但是,洪亮的钟声触怒了天庭地府。没隔十天,一个晴空万里的正午时分,突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铜铁两钟冲天而飞。两钟飞到 凤凰山上空一撞,铁钟坠入黄龙寺内,铜钟坠入龙爪潭,正好罩着两个金鸭儿。从此,龙 爪塔内的方井井水干涸,乡民与游塔之人再也看不见金鸭儿了。民间世代流传着“铁钟 烂,铜钟现”的说法。即说铁钟烂了,铜钟方会出现,金鸭儿也才会出来。
经过多年后,有一天,突然又是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州河洪水猛涨,淹没了龙爪塔山。州河上下,尽是悲号呼救的人声,这时,龙爪潭里忽然冒出一对金鸭儿,霎时变成两艘金色舸板船,漂向水中呼救难民,且让一个个爬上船中,一次又一次地把人们送往翠屏山下的金华坝。
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历经数千年有记载的文明传承,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留待后人的倾听。
达州同样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沉淀的城市,值得我们不断的回味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