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谁为导向
下班时分,首尔的一栋写字楼里,紧张的工作节奏已经舒缓下来,朴经理伸了个懒腰,对他部下金先生说:好像有点饿呢。
金先生:来瓶烈酒怎么样?
朴经理:行啊。但是别麻烦。
金先生:你一定是饿了。我们出去看看怎么样?
朴经理:我去不去呢?
这段对话有很多微妙之处,双方需要互相揣摩对方的含义和需求。借助韩国语言学家侯名松的“翻译”,对话的真实含义是:
朴经理:好像有点饿呢。(你为什么不去买点东西来吃?)
金先生:来瓶烈酒怎么样?(我会给你买瓶酒)
朴经理:行啊。但是别麻烦。(如果你再说一次我就接受邀请)
金先生:你一定是饿了。我们出去看看怎么样?(我坚持要请你)
朴经理:我去不去呢?(我接受)
这种打哑谜般的对话可能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但在东方文化中,类似对话并不罕见。西方人说话强调以“说话者为导向”,意思是说话人要负责把意思表达清晰;东方人会依赖以“聆听者为导向”,意思是否搞清楚,取决听者自己。
“与君心意相会,无须言说”,甚至有种美感。能领会别人的暗示,也被看作智慧的体现。现实中,适度揣摩是必须的,对对方潜台词视而不见是愚钝和失礼的。
但,以聆听者为导向的表达,不仅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而且最大风险在于产生误解。所以,在容不得误解的情境下,采用“说话者导向”是更好的策略。
世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联合”的掌门人雷·达里奥以对真相的执着追求而著名。他要求员工作陈述时不能有任何过滤,必须忠于事实。估计他对以“聆听者为导向”无法容忍。
除了“以说话者为导向”或“以聆听者为导向”的选择之外,语言中还有许多可调控的因素。比如:
精确性
在律师事务所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客户:律师,这里面的法律问题你怎么看?有没有风险?
G律师:我们理解,按照XX法律规定,这个行为可能会导致XX处罚的风险;但如果政策没有显著变化,风险现实化的可能性不大。
律师成为和稀泥高手,是职业所需。上述律师的话里,用了诸如“可能”、“如果”、“没有显著变化”的词给自己留余地。这并非律师不负责任,而是不可控因素太多,难下断言。法律涉及条文解释、执法严宽、政策变化、利益权衡;不像运行计算机程序,相同数据被同一程序运行,定能得到同一结果。
但,精确性不足可能成为隐藏真相的帮凶。例如“很多人都没有读书的习惯”、“大多数人都没有读书的习惯”和“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没有读书的习惯”,三种表达的意思相差很多,“很多人”可以指绝对数量大,但未必代表比例高;“大多数”可以指代比例超过50%,但落在50%到100%之间的任何区间均可;而“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没有读书的习惯”则是比较精确的表达。
说话精确与否,并无一定优劣之分。首先得有能力把事物描述精确;但实际对精确度把控到多少,取决于现实需要。重要的是,当我们想了解真相而对方一直使用精确度低的词语,就要警惕他们是否在“过滤”事实、掩藏真相了。
缓和度
关于缓和度,语言学家费舍尔和奥瑞森曾经在一次情景实验中,向飞机机长和副机长提供以下场景,要求他们做出回应。
“你注意到气象雷达显示前方25英里处有强降雨。此时,负责飞行的飞行员正在以0.73马赫的速度飞行。你想确保你们的飞机不进入这一降雨区。” 问题是:你将用什么方式对那位飞行员表达此事?
费舍尔和奥瑞森认为起码有6种方式说服飞行员改换飞行程序以避开降雨区。这6种方式具有不同程度的缓和度:
1 命令:“右转30度。” 这是最直接追清晰的表达,缓和度为零。
2 责任性描述:“我认为我们需要向右调整航向”。提出要求的精确性大大降低(从“右转30度”变成“向右调整”),语气稍微缓和。
3 建议:“让我们躲过坏天气”。虽然体现出“我们一起面对”的姿态,但没有提出要求,缓和度进一步提高。
4 询问:“你准备往哪边调整航向?”语气比建议更弱,同时说话者表明其对飞机没有控制权(也不想要控制权)
5 偏好:我觉得我们向左或向右偏转比较好。
6 暗示:“前方25英里处天气可能不太好”。这种语气是所有语气中最缓和的。
费舍尔和奥瑞森发现,绝大多数机长会在该情景下直接下达命令(“右转30度”),因为面对下属,所以直言不讳。而副机长却相反,因为他们和“上司”说话,所以绝大多数采取最缓和的表达方式,也就是“暗示”。
“暗示”的清晰度最差,也最容易被拒绝,解决问题的力度也往往最弱。暗示可能展示出对对方的尊重,但也未必(对方可能完全无法领会这是对Ta的尊重)。而“命令”虽然直接清晰,但也僵硬,而且可应用的场景有限,毕竟我们不可能只面对下属,大多时候需要顾及礼貌和对方可接受程度。
所以,考虑到清晰度、容易拒绝程度、解决问题力度、礼貌、对方可接受程度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调节缓和度。从命令到暗示之间六个缓和度,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
哼哈次数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是旨在帮助会员锻炼演讲、倾听、思考、领导力和表达能力的国际性组织。它于1924 年于美国加州成立,现在全球 11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4 万个分支组织。
Toastermaster有个有趣的职位叫做“哼哈官”,作为点评人之一,其主要职责是记录并报告演讲者在演讲中使用了多少次诸如“呃...”“恩...”“然后..”“啊..”“那个...”的词语(简称“哼哈词”)。
哼哈祠代表演讲者思维中断,可能因为紧张,可能因为思考速度跟不上语速,用哼哈词停顿一下,让思路跟上来。
一段没有任何哼哈词的讲话,能让听众以留下“清晰”、“连贯”、“自信”的印象。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高手演讲,会发现他们几乎没有“哼哈祠”。这个说话技巧,他们早已训练到位。
哼哈词不仅让人觉得不连贯、不自信;还会弱化语气,显得不够决断,甚至可能让听者误会事情的严重程度。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飞机失事的族裔理论》中详细讲述了艾维安卡航空公司052航班空难。其中关于副机长克劳斯几次使用“哼哈祠”的细节颇有意思。
飞机在坠毁前,天气条件非常恶劣,空中交通很拥堵,飞机在纽约附近几个机场上空盘旋近90分钟,无一获得进场降落许可,燃油即将耗尽,情况十分紧急。下面是副机长和空管人员的两段沟通(不要忘记这时候飞机已经快要坠毁了!):
卡维德斯(机长):跟他们(指空管人员)说我们情况紧急。
克劳斯(副机长)对空管说:好的,航向180度,呃,我们会再试一次。我们马上没油了。
....
卡维德斯(机长):告诉他们(指航管人员)飞机没油了。
克劳斯和空管说:爬升高度保持三千,嗯,我们的燃油要耗尽了,先生。
克劳斯说话的轻描淡写、主次不分、缺乏决断令人震惊。他使用呃、嗯,代表一种缓和的语气,完全体现不出事态紧迫,也让人觉得克劳斯缺乏决断、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为了追求说话“清晰”、“连贯”、“自信”、“决断”,控制哼哈词是个重要环节。
结语
本文我们提到了以说话者/聆听者为导向、精确性、缓和度、哼哈次数,在您的经验中,还有什么好的技巧可以和我交流的吗?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