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追随尊贵的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学习佛法,只要他一讲课,第一句永远都在发菩提心:为了尽遍法界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获得圆满无上正等觉佛陀的果位,为了自利利他,我们来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我们都知道为了利益众生,但实际上会先利益到自己。就像伟大的佛陀,因为发愿利益众生,自己成了佛。当我们用最虔诚的心面对佛菩萨,然后用最广大慈悲的心去想众生。这种“想”,表面看起来,好像很简单,说一说就可以似的。其实,如果你往深处想的话,那是非常难的。我们在藏传佛教里说:产生菩提心,比发菩提心更重要。为什么每次都要我们来发菩提心呢?因为我们总是忘。即使有时候没忘,也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够根深蒂固地思维菩提心、践行菩提心。
为什么一定要发菩提心呢?难道自己跟自己求不行吗?为什么每次都许愿要利益无量众生呢?其实也可以。佛教里有个支系,叫小乘佛教。他们目前集中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这些国家,包括我们中国的云南也有很多信仰小乘佛教的信徒。这与佛陀最早初创佛教时有密切关系。那时候,佛陀要求信众尽自己的所能,去约束身口意,不去犯错。一切从“我”做起。我不犯错;我约束自己;我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恶口,也不挑拨离间,我也不讲是非八卦和妄语,也避免身口意处于贪、嗔、痴。我尽自己的能力不那么自私,破除对自我的执着。如果这样去修行,因为你的福报大,也可能投胎到极乐世界,或者成就罗汉的果位。
但是相对来讲,这个时间有点慢。这就好比盖楼。有人说:“为什么我要跟人家合作盖楼?我自己有能力去盖,不需要任何人。”于是,他就自己找一块地,自己准备所有盖楼的材料,慢慢盖。一个人的能力做得到吗?还是有人能做到,但是时间很慢。那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你要盖个楼,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又想要快一点把楼盖起来,所以你得找一群人来帮忙。那大家帮忙来了,你应该要招待一下,请人家喝点茶,吃点饭,或者给点工资,但是比你自己盖楼,一定是快多了。这是大众的力量。
学佛也一样。我们要想自己脱离轮回苦海,还要免于自身业力的干扰,能够早一点从无始以来所造作的恶业里解脱,依靠自己困难重重,依靠众生帮忙是最快的。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发现了这个窍诀,并告诉给了弟子们。
有一世,佛陀曾转生为印度商人的儿子扎沃之女,因为踹了妈妈的头,活生生进了地狱。他和很多人一样,头上都有一个轮子旋转,就像我们现在榨果汁的那种机器跳到人的头上一样,让他们的脑袋破裂,脑浆往外喷洒,痛到极点,又不会死。他想到自己本应该好好孝顺妈妈,却没有去做,还踢了妈妈的头,心中非常后悔。他对和自己一样受苦的人,产生了强烈的悲心。他想:“如果所有和我一样造此恶业的人,都要受这种铁轮旋转,榨出脑浆的恶果,他们真是太痛苦了。愿他们都能忏悔罪业,希望我来代替他们承受所有的业报,让众生不要再受这样的磨难!”没想到这个念头一起来,他头上的轮子飘出去了,头也恢复了正常,突然就倒地死掉,然后投胎到天界。
还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还是凡夫俗子时,因造业堕入地狱。当时他和一名叫嘎马日巴的人一起拖一辆大马车。因为他们俩的力气不够拖不动,地狱喽啰就用炽热的兵器捶打他们,让他们痛苦难忍。这时释迦牟尼佛想“与其两个人受苦,不如我一个人来承担!”于是,希望喽啰能将套在嘎马日巴脖子上的绳子取下来,也由他来拖。狱卒非常生气,各人造业各人受,谁能违反这个定律呢?于是拿起铁锤用力砸向佛陀。本来在地狱很少会真正死亡,佛陀却因为发了善心,想代嘎马日巴受苦而福报先前,在地狱获得解脱并升到三十三天。
释迦牟尼佛发现,人虽然会造业,但是如果帮别人着想,消业就特别快。后来,佛陀将此思想放大为佛教的一个基础:利益天下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我们叫菩提心。
大家现在学佛,不论你是念经持咒做五加行,还是参加各种共修,上《大圆满前行》的课程等等,都有一个前提,首先一定要有出离心,了脱轮回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你还是沉迷于红尘中,认为依靠修行,能让你的身体健康一点,事业顺利一点,家庭幸福美满一点等这些,虽然都能做得到,甚至很快就能看到效果,但是,如果你单单只是求这些,就算你今天念经的功德,过几天后就成熟在你身上,又能有多少用?何况还有很多人半信半疑,甚至充满怀疑。
你的恶念,一天当中从早到晚都一直涌现。人们大部分时间都被贪嗔痴慢疑占据着内心,而慈悲心、善良的心,希望别人从痛苦里获得解脱的心,希望别人快乐的心,帮助别人的心等其实是很少很少的。既然是这样,那这些所谓的福报带给你的享受时间,就会很短。因为造恶的时间太多了,所以恶报到来的也多,而很多时候你根本就应付不了你的业力。
所以,大家一定要平衡自己,不能只是为了眼前获得一些短暂的快乐,不能只是为了自己。发菩提心至关重要,光想自己,真的没多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