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也有一说是鲁国人)。据《尚友录》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颛孙从陈国到晋国去做了官,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 如今姓颛孙的非常少了,大部分改成了“孙”姓。
子张是孔子学生,“孔门十二哲”之一。子张为人勇武,清流不媚俗而被孔子评为“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但是孔子批评他“师也过。”子张交朋友有点过头了,这和孔子主张的“无友不如己者(不交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有冲突。所以被孔子批评。
令尹:春秋时期,处于南蛮地区的楚国,民风民俗都和中原地区差距比较大,语言、文字、称呼上也很独特,比如:别国称总揽军政大权的官职为“宰”,或者“相”,楚国却称之为“令尹”。令尹一般由贵族担任,外姓人员担任令尹的很少,只有:吴起,黄歇,李园。
子文:中华姓氏中有个复姓叫“若熬”,非常稀有,全国不到千人,他们的先祖是楚国国君若敖熊仪,姓芈,若敖氏(若敖是熊仪谥号)。若敖氏又因封邑不同而分出两个氏:斗氏和成氏。若敖熊仪有个幼子叫斗伯比,是斗氏始祖,也是楚国有史可查的第一任令尹,他的儿子斗子文为第二任令尹。
据史载,斗子文刚出生就被遗弃,后被老虎抚养,所以斗子文又叫斗谷於(wu第一声)菟(tu第二声),楚国人称老虎为於菟,谷是喂养的意思。斗子文为官清廉,忠心为国,曾三次担任首辅大臣,不以个人得失为虑;曾“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同时能够顾全大局,不偏袒,不自私。
已:象形字,“已”本作“巳”,后为了区别,遂留下了缺口作“已”。故“已”与“巳”、以(㠯)同源。金文和篆文中是同一个形象。都是“巳”的倒形。即头朝下的胎儿形,表示胎儿已经成熟,即将要降生。后延伸为“完结”,“已经”,“停止”等意。如《荀子》:“学不可以已。”
“已”也延伸有“以前的”,“过去的”,“这样”,“罢免”等意思。
愠色:不高兴的脸色。
忠:尽心曰忠。从中从心,会做人做事“心意集中”之意。“忠”的本义就是尽心竭力。如《论语》:“为人谋而不忠乎?”又如《书·仲虺之诰》:“佐贤辅德,显忠遂良。”意为帮助贤能之人,辅佐仁德之人,表彰忠诚之人,起用善良之人。忠字后延伸有“忠诚”,“忠厚”等意。
忠分为“大忠”和“愚忠”。大忠指的是忠于国家、人民,忠于正义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初心和良心。愚忠指忠于某个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的“忠君”就是一种愚忠。
崔子:即崔杼(zhu第四声),齐灵公时期重臣,齐灵公死后,其子齐庄公继位,齐庄公迷上了崔杼妻子棠姜的美色,并和她私通,崔杼感到羞愧,杀死齐庄公,并发动了宫廷政变,扶持齐庄公弟弟齐景公上位。
弑:以下杀上叫弑,如臣弑君,子弑父。如《孟子》如《孟子》:“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陈文子:即田文子,名须无,谥文,齐庄公时大夫,陈国公子陈完为了避乱逃到齐国后,做了齐国的工正(管理百工之官),于是改姓“田”,陈文子为陈完的曾孙。历史上“田氏代齐”中的“田”就是指陈文子的后人。
陈文子与其子陈桓子、晏婴、崔杼等同朝为官。孔子评价他清高。
全文理解为:
子张问道:“令尹斗子文三次出仕做令尹,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恼怒的神色。自己任上的旧政,一定会认真移交给新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是忠诚的。”子张又问道:“这个人仁义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能够说仁义呢?”
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掉齐庄公,事后,齐国另外一个大夫陈文子不愿和他同流合污,不惜放弃了十辆马车的家资,然后离开了齐国。到了别的国家的时候,说:‘执政者犹如我国崔杼一样。’于是离开了那个国家,又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执政者犹如我国的崔杼一样。’又离开了那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很清高啊!”子张又问道:“这个人仁义吗?”孔子说:“不知道,这哪里算是仁义呢?”
孔子对“仁”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被誉为“华夏第一相”的管仲也只能勉强称为“仁”人。被誉为楚国“第一令尹”的斗子文,孔子只给了个“忠”,不愿和崔杼同流合污的陈文子只给个“清”。
不过,孔子在否定他们不算“仁”人之前会说“未知”两个字,为什么呢?因为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只是“疑似”,并不确认,因为子张提供的材料不全面,就子张提供的材料来看,也只能如此评价。这章内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全面地,历史地评价一个人。
全面、历史地评价人
孔子有个叫子张的学生问孔子:楚国第一令尹斗子文三次担任令尹,他并没有喜行于色,他三次被罢免,他也没有表现出难过,而且把政事交接得很好,他这样“三起三落”还那么淡然,怎么评价他呢?孔子说“忠”也。
子张又问算不算仁人?孔子说不知道,然后又接着说:这怎么能算仁呢?孔子说话闪烁其词,让人琢磨不透。
其实,孔子不过就事论事,按照子张提供的信息,斗子文只能算“忠”,还达不到“仁”,也就是说,子张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三起三落”绝不能全面概括斗子文。斗子文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斗子文有个小名叫“斗谷於(wu第一声)菟(tu第二声)”,楚国人称喂养为“谷”,称老虎为“於菟”。鲁迅有首诗就出现过於菟一词:“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谷於菟就是老虎养大的意思,斗子文的这个小名的来历就和老虎有关。
楚国国君若敖熊仪(若敖是谥号)娶了个郧国(今湖北安陆县,郧县,云梦县一带)公主为妻,生下了斗伯比。熊仪去世后,斗伯比跟着母亲回到了郧国宫里居住,时间久了,斗伯比竟然和表妹乱伦,生下一个儿子。
斗伯比母亲感到羞愧,就把这个婴儿丢弃在云梦山中,有一次,郧国国君郧子去云梦山打猎,看到一只老虎躺在地上,旁边一个婴儿在吸着老虎的奶,郧子回都后将此奇事告之郧夫人,郧夫人才道出实情,郧子觉得这孩子命大,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便命人去抱来好生抚养,并正式将女儿郧国公主嫁给斗伯比。这个福大命大的婴儿便是后来的楚国第一令尹斗子文。
楚成王初立时,尚年幼,楚文王弟弟子元摄政,后子元觊觎息夫人(楚文王妻,成王母亲)美色,发动内乱,为斗班所杀。内乱平定后的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楚成王以斗谷于菟为令尹,自己亦日渐成长,楚国政局从此稳定,并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北上争霸。
斗谷于菟协助楚成王大力整顿楚国内政,率军灭了弦国(今河南光山县)、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英国(今湖北英山县),赖国(今河南息县包信镇),压制了蔡国、随国、徐国、江国等诸侯国,使楚国在长江流域成为无以抗衡的霸主,并有足够的力量对抗晋、齐、宋、秦等中原大国。
那么,斗子文的“三起三落”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被罢免的,是子文主动请求的!所以斗子文非常淡然,如子张说的“无喜色”,“无愠色”。
斗子文曾把令尹让位于子玉(成得臣,斗子文弟弟,楚国悍将,因封地在成邑,所以以成为氏),就是在子玉攻陈、取焦、夷,复顿子国立有大功的情况下提出的。当别的大臣反对时,斗子文理直气壮地说:“吾以靖国也。夫有大功而无贵任,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可见斗子文的让位,是为了荐贤,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并不计较个人得失。
史载:“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史籍《会笺》说:“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财巨室,积财不少,故自减少家产,以纾其难也。”
斗子文的族人犯法,被廷理(廷理,楚国执掌刑法之官)拘捕,后听说是斗子文的族人,立即释放。斗子文听说后,对廷理做了严厉的批评,另一方面又教育族人主动伏法,廷理害怕,就对其族人执行了刑法。
子文的高风亮节和治国方略,不仅得到楚王的尊重和楚人的爱戴,也使得当时各诸侯列国很仰慕。《左传》、《春秋》、《国语》、《史记·楚世家》等史籍中,均详细记载了他的事绩。斗子文被誉为楚国“第一令尹”,其后人有一支以“令”为姓。
子张如果把以上事例全都列出来,也许孔子会给另外一种评价。
子张和孔子的这席谈话还提到了“崔杼弑君”,崔杼是齐国重臣,他弑君是事实,但是《易经》有云:“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崔杼是在忍受不了屈辱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齐国有个姜姓东郭氏绝色美女,最初嫁给齐国棠邑大夫棠公为妻。所以东郭美女又叫棠姜,当时棠姜的弟弟东郭偃是齐国大夫崔杼的家臣,棠公死后,东郭偃为崔杼驾车前来吊唁。崔杼看到棠姜的美貌,被深深地迷住,不久,崔杼迎娶棠姜为妻。
齐庄公因为国事需要,经常会到崔杼家谈事情,当他见识了棠姜的美貌时,也被深深地迷住了,于是一来二去,齐庄公和棠姜勾搭上了。崔杼发现后,非常伤心,屈辱,而且,齐庄公竟然毫不收敛,经常堂而皇之地去崔杼家找棠姜约会,无奈之下,崔杼设计杀害了齐庄公。崔杼拥立齐庄公异母弟杵臼为君,是为齐景公(曾想重用孔子,后被晏婴阻止),崔杼自己出任宰相,庆封担任左相。
和崔杼同朝为官的陈文子(也叫田文子,名须无)认为崔杼是个逆臣,陈文子不愿意和他同流合污,于是抛弃家业,出走国外,在国外,他会先考察执政者,如果和崔杼一样的人,他就离开不仕。孔子给出的评价是:“清”,子张问陈文子算不算“仁”时,孔子依然闪烁其词说:“不算吧?”。如果孔子知道后来的齐国国君易姓为田,也许,孔子连“清”的评价都不会给。
管仲相齐时,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为了吸引人才还办起了世界上第一所妓院,陈国公子陈完就是这个时候来到齐国的,齐桓公任命陈完做工正(管理百工的官),并改陈为田姓。
让齐桓公没料到的就是,陈完的后人会成为齐国国君的篡位者。
陈文子的儿子叫陈桓子,在陈桓子时期陈氏开始强大。他用大斗借粮给百姓,却用小斗收粮,以此施惠于民,广收民心,为后代篡位登基苦心经营。聪明的晏婴早就看出了陈桓子的阴谋,曾预言未来的齐国将易姓为陈(田)。
齐景公二年(公元前546年),崔杼被庆封所灭,庆封独揽齐国大权,这引起了齐国望族栾氏、高氏、陈氏、鲍氏的不满。
陈桓子的父亲陈须无(陈文子)预感到齐国内部祸乱将至,就问儿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陈桓子果断回答:“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庄”为齐都临淄大街名,“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是陈桓子借用了齐国市井社会盛行的隐语,意思就是在即将发生的事变中,攫取庆氏一族的权力和财富,扩大陈氏实力。而陈须无接下来的话也很有意思,他说:“可慎守也已。”
在后世研究者看来,“慎守”一词,其实更可视作他们家族谋略文化的核心内容,内涵丰富。此后,陈桓子的很多举动,都可以用这一核心要求进行解释。也可以证明,陈文子是有参与策划“田氏代齐”的阴谋的。
此后,四大望族联合灭掉了庆封一家。但好景不长,这四大家族也开始分裂。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陈氏、鲍氏联合攻打栾氏、高氏。
齐景公也派兵给陈、鲍两家助阵,最终,栾氏、高氏战败,高昭子(孔子曾做其家臣)被杀。这两家的家产,被陈氏和鲍氏一分而空。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田氏逐渐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吕氏之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