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完课,朋友约我看电影。看到电影名字的那一刻,心想:一个动画片有啥好看的,都成年人了,怎么得也得看点成年人该看的电影吧。可是豆瓣的评分那么高,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还是带着几分的好奇走进了电影院。
晚到了十分钟,错过了开头,还好没有错过结局。一个叫米格的小男孩,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热爱,然而因为他的曾曾祖父曾经为了音乐而抛妻弃子远走他乡,所以他的曾曾祖母就给后人定了一个规矩:不许接触音乐。
我赶到电影院的时候,正好看到米格的家人摔了他的吉他,他为了能参加音乐比赛,最终挺而走险,去拿了他曾曾祖父的吉他。这一段,米格对音乐的热爱,对梦想的坚持,也感动了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梦想,然而能为梦想坚持的人却很少很少,更多的人是在琐碎忙碌的日子里活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样子。当你的心中有梦的时候,你的眼睛里是可以绽放出炫目的光彩的。而生活,也因为有了对梦想的坚持和努力而变得诗情画意和光辉灿烂。
米格因为拿曾曾祖父的吉他而进去了一个灵异的世界,在这个灵异的世界里,他只有一个目标:找到他的曾曾祖父,送他回家。
在他寻找曾曾祖父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无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海格特,也遇到了很多他逝去的先辈。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异世的鬼魂在通过通往花瓣桥的关卡时,要验证的只是自己的照片有没有被人供奉。这一段让我想到了中国的祭祀文化,这个电影诠释的也是中国数千年的祭祀文化。
小的时候,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我总是看到爷爷要提前很久准备祭祀祖先的供品。清明节的时候,爷爷会虔诚地打纸钱,那时候我总也不懂那些纸钱反正都是要烧掉的,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槌打,然后折成扇形。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那些繁复的步骤里,饱含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虔诚。
除夕合家团圆吃年饭之前,爷爷总是先祭祀先人,虔诚地端上米饭鱼肉,虔诚地烧纸磕头。春节期间,堂屋的供桌前总是要给先人点蜡烛焚香,焚香之前必先沐浴。那些繁复的祭祀过程里,都饱含着后人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祭祀文化越来越被简化,人们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也越来越浅薄。
还记得爷爷去世之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先人,怕子孙后代会遗忘他的先人。那时候,不懂,不懂这种怀念有什么意义。
然而,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所有的无意义都变成了有意义。
这段话,诠释了这部电影的精髓:“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开这个世界。”
爷爷活着的时候,常常和奶奶讨论一些我很陌生的先人,那时候奶奶总会慨叹:“以后他们谁还会记得哟!”是的,世事变迁,很多人,很多事,慢慢会被遗忘。有时候,我们很怕这种遗忘,怕自己忘了别人,怕别人忘了自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饱读圣贤书的那些知识分子,终生所追求的永垂不朽,也都是为了被怀念。
这部2017最催泪的电影,虽然不是国产,但这部电影里处处都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或许是情感和文化都是相通的,没有国界。
电影中的米格最终发现了海格特才是他的曾曾祖父,他的曾曾祖父和曾曾祖母也消除了误会。然而,coco就要离开尘世了,海格特也要灰飞烟灭了。
米格接受了曾曾祖母的祝福,带着音乐的梦想和曾曾祖父的照片回到了尘世的家。当他呼唤coco的时候,当他唱起《勿忘我》的时候,我们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纯粹的境界。最终,coco醒了,和米格一起唱这首父亲留给他的歌,海格特没有灰飞烟灭,他度过了花瓣桥,和妻子女儿快乐地相聚。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太多表达各种情感的形式。而祭祀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占了很大的一块儿。
希望有一天看到国产动漫也可以告诉孩子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我们对逝去先人最真切的怀念。希望有一天我们国产的影视也能把我们对情感的仪式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情感的需求和表达,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彩纷呈,足够让国人过上富裕的精神生活。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光大,是我辈的责任。人的一生,除了利己,总还要利人;除了车子房子,总还有琴棋书画,诗礼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