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这是叔本华对孤独的智者所下的言简意赅的结论。论据如是:
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说,人总是在苦难的两端来回摇摆。越是接近某一端,那么距离不幸的另一端就越远。人的自然天性会引导他,调节自己的客观世界尽可能的与他的主观世界相一致。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也就是说,一旦对人或者人性有了认识和了解,他就会回归质朴;倘若他是个大智慧的人,甚至会选择利群索居。
处在痛苦另一端的人,那些智商不够、情商不足的人,一旦从贫困的痛苦中稍稍解脱出来,就会不惜任何代价去争取消遣和社交;纵情人性,只为了逃避自己——人一旦独处,自身固有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
读上去整段话都很扎心,可以说他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走了极端,但不能否定其客观上的精准性。
以哲学的观点,透彻地分析人以及行为,人性其实本没有那么复杂。在这里,叔本华把人分为孤独的人和庸俗的人。含蓄地说,是伟大的智者和普通的常人。
毋庸置疑,生活中智者必是少数,普通人居多。我们身边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喜欢孤独,群居似乎更有乐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当我们一天到晚苦忙社交与消遣的时候,不要忘了叔本华的提醒,回归安宁与质朴方可以保留本真,丢失了自己便会活得没有意义。要尽可能地避免被公众化。
徒有虚表的愚人们,背负着自己那低劣可怜的自身,无法摆脱只能哀叹;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即使身处荒野之地,仍有他活生生的思想作伴。
这就是了。活生生的思想如同一个人的血液,往全身上下输送营养。孤独也好,庸俗也罢,选择哪一方都不算明智之举。庸俗,我们不要,但可以做个庸常人。智者,我们的才能或许远远不及,但要有自己活生生的思想。一句话,我可以在人海中肆意畅游,孤独更是钟情于自身的精神瑜伽。孤独意味着自由。
晦涩难懂的哲学,在叔本华的笔下生动而富有情趣。他那通俗易懂的语言,能轻而易举地帮我们驱除笼罩在哲理之上的艰涩的逻辑迷雾。在他的引导下,真理并不遥远,也不深奥,反而简单透彻,清晰明了。
塞内加宣称“愚蠢是愚蠢自身的包袱”,耶稣说“愚人的人生比死亡更糟糕”,两个思想如出一辙。叔本华说,总之一个人对与他人交往的热衷,和他的智力水平成反比,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较粗俗的人越是喜欢社交——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
很喜欢他这个论断,也十分认同。尼采是叔本华哲学的继承者,他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我也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