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清欢,世间仍存清玄文。
说来也是惭愧,先生在时,只是觉得心中总有一方归处,于内心纷扰时读读先生的文,心中的涟漪总能归于平静,然而先生去世后,才猛然恍悟自己已许久不曾在心静时品读先生的文章。有道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今日,怀着羞愧,缅怀的情绪重温了先生的那篇《吾心似秋月》,随着近两年来受到的磨砺稍稍多了起来,再读时内心的感触已不似从前那般单一。
文章在开头即引用白云守端禅师和师父杨岐方会禅师间的小故事,写杨岐方会禅师笑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
“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开端便点明禅意,给人一种幡然醒悟,自愧不如之感。
杨岐方会禅师追随石霜慈明禅师时的问答则更为有趣。杨岐方会禅师在山路遇见石霜,问道“狭路相逢时如何?”
石霜说道“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
又一次,石霜上堂的时候,杨岐问道“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时如何?”
答曰“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先生之意在于表明,禅心的体悟是自我的。个人的喜怒哀乐应寄托于自己的本心之上,倘若非要寄托于他人的言语感官,岂不让整个人都黯然失色,毫无情趣可言?正如杨岐禅师留下的那句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
然而,现实的浪涛中,真正能做到不畏人言,不畏人笑,悲喜自在的人又能有多少?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才是开启智慧最为重要的事。
正如先生在文中所言“以我的认识,回归,反观,不是高傲的,也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应该有包容的心和从容的生活。”
现实的寒冷,人生的热恼,生活的波动,种种皆伴随我们始终,然而生活不该是酒后的疯癫,不该是悲痛时的放手,亦不该是失意时的恼怒。
“禅的伟大正在这里,它不否定现实的一切冰冻、燃烧、澎湃,而是开启我们的本质。”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做的,便是保持一颗如水般包容的心,因为水性永远不二,明镜般从容地生活,因为明镜指引狂乱着回归自我。
十分喜欢于茶陵郁和尚说的那首偈“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做不到“照破山河万朵”,做不到“仰天大笑出门去”,做不到寒山那般“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我们虽不能至此境界,但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心坚若磐石,不为外物动。正如先生所说的那般“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牵动,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或也能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