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Sir刷到一部电影的预告片,足足兴奋了两天。
因为顶级故事+顶级导演。
不卖关子,快来——
《头号玩家》
Ready Player One
先说故事。
海报老得像上世纪的漫画封面?
没错,要的就是这种复古感。
正片还没开始,就有画外音闯入——
我出生在2025年,但我希望我出生在80年代,像我崇拜的那些英雄一样。
说出这句话的是男主角,由在《X战警:天启》中的小镭射眼泰伊·谢里丹扮演。
2045年,男主20岁。
一眼望去……
这世界药丸。
地球资源接近枯竭,城市正在荒废,人们只能容身于集装箱和报废汽车堆叠而成的贫民窟。
现实的窒息,往往催生幻想的膨胀。
VR(虚拟现实技术),对我们来说还是新潮的玩具。
而在未来,它是精神寄托,是缓解绝望的出口。
男主正是借VR眼镜,感知手套,进入一个虚拟空间——“绿洲”。
这里,是他唯一可以感觉到爽的地方。
你看,你也爽——
| 时长:2分49秒 |
你看到什么?
好像《速激》+《变形金刚》+《星球大战》+等等等等的综合体。
“绿洲”正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虚拟游戏世界。
但这个游戏里发生的一切,并不虚无。
“绿洲”的设计者在离开人世后,公开了一份遗嘱——
他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隐藏彩蛋,找到的人,将能继承游戏的所有权,主宰全世界。
听好了,这不仅关系到世界最大的一笔财产的归属。
它将决定,哪一个玩家可以成为“神”。
这个“神”,又将决定全人类的命运。
于是,数以亿计的玩家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展开一场惨烈的寻宝冒险。
破解彩蛋的方法还没说。
听上去,有点扯淡……
你必须熟知80年代的流行文化。
现在知道为什么,男主角说“希望自己生在80年代”了吧。
世界上怎么会有这种事,打个游戏,也要被爸妈“教做人”?
电影改编自欧内斯特·克莱因的同名畅销小说,它被称为是,“流行文化的圣经”。
没有什么其他词汇能用来形容这种天马行空的幻想文化。克莱恩成功地把他喜欢的游戏、音乐以及其他兴趣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故事引人入胜,让读者手不释卷。
——《纽约时报》
《头号玩家》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流行文化大观。
这种怀旧,恰恰制造出了有趣的VR互动感——
电影主角在想方设法破解彩蛋。
而你对流行文化了解有多少,也决定了你能看出多少的彩蛋。
这像是一场电影与观众通力合作的寻宝游戏。
短短两分多钟的预告片,已经引发了全球粉丝的扒彩蛋热潮——
比如,画面中出现了DC超级英雄小丑女和丧钟的身影。
《回到未来》里的时光车DeLorean DMC-12。
《猛鬼街》里的角色弗莱迪和游戏《毁灭公爵》中的主人公Duke Nukem。
动画电影《钢铁巨人》的机器巨人。
经典的旧款iPod。
动画电影《阿基拉》的摩托车。
这当然不是全部,更多细节等待你慧眼识珠。
如果,这些还不足以让你热血沸腾,那再来看一个响亮的名字——
顶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一开始,他执导这部电影,很多人都说不合适。
斯导年过70了,电影又是极客世界、电子游戏、飙车格斗……
都年轻人玩的东西啊。
连斯皮尔伯格本人也开玩笑:
我看到这本书以后觉得我们需要一个更年轻的导演!克莱恩的想像力是超乎常人的、不可预期的,一开始我毫无头绪要怎么让观众体验到。
原著作者却无原则力挺。
能让他来执导我写的小说,简直完美到爆。
这是奉承话吗——不像。
为什么?
事实上,斯皮尔伯格本人就是无数次流行文化“圣经”的书写者。
从影四十多年,三次打破票房纪录——《大白鲨》《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都是当年最卖座电影。
一次次打破了观众对大片的定义。
《大白鲨》,斯皮尔伯格想全程在海里拍,所有人反对,因为好莱坞有一条共识,拍摄要远离海水。
但他坚持,就是要让“鲨鱼真的在海里”。
最终,他在真实海域,用一条机器鲨鱼和真人共演了一出身临其境的人鲨大战。
斯皮尔伯格还是科幻领域的开拓者。
科幻电影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脑特效的进步。
但真正能在我们脑中产生回响的,往往是那些超前的思辨。
斯皮尔伯格擅长的科幻,是在陌生的未来提炼暧昧的情感。
《第三类接触》,在绝大部分大片视外星人为邪恶异类时,唯独斯皮尔伯格,创造出温和善良、儿童一般的外星人形象,并让人类和外星人产生了情感共鸣。
《少数派报告》,本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预防犯罪的设定,斯皮尔伯格则把重点放在汤姆·克鲁斯的内心纠结和挣扎,让整个故事更加有细思极恐的代入感。
即使是库布里克的遗作《人工智能》,当时库布里克写出了故事大纲,找到斯皮尔伯格,说只有他才能拍好这个故事。
为什么非他莫属?
因为电影探讨的,正是斯皮尔伯格最擅长的,情感。
人类的爱与人工智能的爱,是否有不可逾越的分界?
斯皮尔伯格让这个问题迎面碰撞,电光石火——
机器人男孩大卫和他的人类兄弟同时落水,大人纷纷跳入水中,所有人都选择去救他的兄弟。
晃动的波光,凝固的表情,斯皮尔伯格用他的镜头,赋予了电影巨大的情绪张力。
时间好像在这个镜头中静止了——
岸上的人在骚动,始终没有往下看一眼。
而大卫怅然的眼神,张开的双臂,还在等待着一个拥抱。
如果说无分别,为什么只有人类男孩被救起了?
如果说有分别,为什么不会淹死的机器人,也渴望得到同样的关怀?
答案,在这里既尖锐,又模糊。
斯皮尔伯格的厉害就在于此,他当然不是黑泽明、库布里克式,能将探针抵达到这个世界真相的艺术大师,但他总能在流畅紧凑的大片叙述中,找到电影与人类朴素情感对话的最优方式,征服最多的全球观众,影响、推动好莱坞走向更高的工业化。
《头号玩家》,可视作斯皮尔伯格继续智能世界探索的脚步。
我想呈现2045年人类社会会变成怎样,我预想是一个反乌托邦的社会:人们透过模仿触碰、感官与疼痛的触觉衣,存在于虚拟世界中。
听上去,斯皮尔伯格的身份,在《头号玩家》,是导演,更是一个先锋的技术玩家。
60%故事发生在虚拟世界,剧情由游戏驱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语言将如何改变——
为电影还原出更多的“VR”式沉浸体验。
这将是《头号玩家》带给我们的最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