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个问题:“大学室友对你的成绩有什么影响?”
而实际上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大学室友,更重要的是:你选择和谁呆在一起?
1.
我之前一个同事,上大学之前是个得过且过的人,不爱学习也不爱课外活动,劲舞团是他18岁之前的最爱。高三努力了一年,最后勉强考了个二本。
本来他是抱着混个学位证书的目的去上大学的,但却一不小心和两个落榜生分在了一个寝室。
刚入学不久,两个落榜生就结成了学习伙伴,目标是考上985的研究生,把自己从高考失利的不甘中拯救出来。
这两个人是真的牛逼,每天早上六点就甩开全寝室的人出去自习,晚上熄灯的前五分钟回寝室,洗漱睡觉。他们很少和寝室里的人交流,但也保持着礼貌互不干扰的状态。
最开始寝室的人都觉得这两个人简直神经病,可能大学毕业之前,都不会有朋友了吧。
但是没想到,两个落榜生迅速和系里另外三个同学,结成了学习联盟,五个人在食堂,图书馆,自习室形成了一道壮观的风景线。第一学期下来,五个人全都拿了一等奖学金。酷炫的就像学校里突然出了F4。
同事觉得这尼玛简直太酷了,于是大一下学期,毅然而然的成为了组织里的第六位同学。
在之后的三年里,他们六人小组里,有人出国了,有人创业了,两个室友如愿以偿地考上了985的研究生,一个去了复旦,一个去了西财。而他得到了一份华为的工作。
至今说起来,他都特别为自己的“六人小组”骄傲,并且很感激自己的室友。要不是被他们影响,可能他也就这样混完了大学四年,然后找一份钱少事多离家近的工作,过完了这一生。
你选择和谁在一起,其实本质上是选择了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你选择和勤奋的人在一起,就放弃了舒适区的安逸感;
你选择和得过且过的人在一起,就放弃了生活的可能性;
TED演讲《如何掌握你的自由时间》里,演讲者说:你目前的生活,就是你之前选择的叠加。
2.
很多人都觉得,大学生活是孤独的,因为自己不想合群。
合群本身其实是一件很消耗人的事情,《乌合之众》里讲过,如果要从众,就需要压抑住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中学时候,我也是那种,为了能和朋友一起上厕所一起放学,可以多等对方20分钟甚至一个小时的人。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很少等人了。一个人去食堂吃饭,一个人去上自习,一个人去实验室… …
但这不代表我没有朋友,我有一群玩的特别要好的朋友,我们会一起上自习,但谁都不会等谁,按自己的时间,去图书馆固定的位置。
到图书馆看到对方了,打个招呼。饿了招呼一声,有人去吃饭就一起去,没人去的话就自己去。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被孤立,因为大家都明白,彼此的时间是最贵重的。
有句话我很赞同:那些你觉得不合群的人,不是真的不合群,只是他合的不是你。
没有一个人,是能够真正的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再孤僻的人,都会找到和自己孤僻到一起的伙伴。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独处,毕竟生活里很多事情,只有自己能够承担,自己能够排解。这种孤独是必须的,每个人都会有的,不必觉得可耻,因为它是一门成长课。
你真的不必伪装自己去合群,你可以学会独处,也会拥有真正“臭味相投”的朋友。
3.
进入职场之后,这样的选择会变得更重要。
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共事,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我之前在实验室的日子,朝九晚五,足够舒适。如果我当时选择了得过且过,那么现在估计已经因为付不起房租滚出杭州,成为“低端人口”了。
后来认识树獭先生,与现在的合伙人小倩共事,包括读书会一群特别上进的朋友,都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
我选择踏出舒适圈,选择和上进有爱思考的人做朋友。后来,我就过上了这种又自由又折腾的生活。
有朋友和我说,“你和树獭都是那种想要拼了命改善现状,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
所以我们臭味相投到住进了一个小区,鼓励彼此辞职创业,又怂恿对方努力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想,就算树獭长得再好看,如果她身上没有那股子勇猛精进的劲头,可能我们也不会选择成为对方的朋友。
人的一生,选择真的很重要。
选择早起自律,还是选择放浪不羁。这取决于你,你的未来就藏在你的选择里。
最后,TED演讲《如何掌握自己的自由时间》,再次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