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实践周,我们往往抱以不予重视的态度,不把它当作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对待,忽视其设立的必要性和意义,因此经常是草草了事,能混水摸鱼更是倍感幸运,殊不知正错失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我认为,只有首先正确认识实践周的意义,才能保证我们以一个积极、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实践周的创作和学习中去。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们,每个学期的实践周正是帮助我们将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从而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次学院安排的为期一周的实践周,其目的正是在保证适当的练习时间和学习效果的情况下,让学生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的实践周安排是进行诗歌朗诵,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我们,对诗歌本身的解读当然可以做到十分透彻和清楚,但是在诗歌朗诵方面的技巧却实在有所欠缺。首先我们组在讨论后很快就敲定了好了朗诵的篇目——戴望舒的《雨巷》,并对文本进行了更加深层次的阅读与理解,比如这首诗歌当时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内心的想法还有是以何种心情进行创作的,并且诗人通过这首《雨巷》最想向读者传达一个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都在我们所需要理解的范围。在对诗歌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后我们进行了分段朗诵以及背景音乐的选择,对每个人的段落朗读时所需要的情感和语调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在之后的两次排练中,我们针对性的进行了训练,并在周敬新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了调整,从而在演出时将作品更加完美的呈现给老师与同学。
通过这次的实践,首先让我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但是当这些人组成一个团队时她们的力量就会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出比个人更加强大力量。其次,我也充分体会到了“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句话所蕴含的真正含义,在正式表演之前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对文本进行解读以及上舞台进行彩排,虽然这个过程十分的辛苦,但是当我们站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只有通过我们一次次不懈的训练,我们才能让最终的舞台得到完美的呈现。最后,通过这次的诗歌朗诵比赛,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而且也懂得了如何将感情正确的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表现出来,从而让听者感受到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与情感。
通过这次的实践周,在朗诵诗歌方面我收获了许多的经验与方法,这也为之后相关的表演提供了实践经验,以便在之后的相关活动中表现的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