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更好多天了,尽管心里不断告诫自己,要更新了,要更新了,内心也确实有点点焦虑,但却就是拿不起笔。
前两天到了邵阳崀山,其他的同事都有公务,只有我和另外一同事没有安排,闲来无事,便约好了去天一巷景区看看一线天的景致。
景区的景色还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据说这里是丹霞地貌最具代表的地方,看来看去,对于我这样的地质小白,完全没有触动。好在游人不多,一个人随心所欲地爬,也乐得随心自在。
就在喘着粗气爬山的呼吸间,又想到自己的写作之旅,想到近期遇到的瓶颈,好像一个魔咒,冲不破,打不开,感觉就是无处用力,无处下手,真是憋得难受。于是,一边用四肢,对抗着爬山的疲劳,拾级而上,一边用内心,感悟着写作的痛点,苦思冥想。
山不高,我选了最远的道,全程也就3小时左右。出发时的不畏艰难的决心,途中汗流浃背的艰辛,顶峰一览无余的风景,山脚下再现的初心……并不算长的旅途,我突然间发现,写作和爬山原来如此相像。
(一)启程,激情燃烧的爆点
抵达景区,购票,进山,这几个动作就和选择课程,报名交钱,到点听课几乎如出一辙。买票的时候,没当回事,多大的山嘛,溜一圈觉得没问题。这心态也和写作之初一模一样:不就是20来节课嘛,有什么不能坚持的?
启程,从来都不乏动机,而且往往有一个就够了。点燃激情,简单得就和汽车发动点火一样,按一下启动键,或者转动一下钥匙就可以了。去哪里?怎么去?路上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具体的事宜,在这一时刻,都显得无关紧要。
真正的问题是,难道只要买了票,就一定会到山顶,就好像汽车只要点了火,就会到目的地?别说,还真有那么一些人,以为报了名,听了课,再随便天马行空地比划几下,就会直达顶峰,功成名就,天天都会有神来之笔,时时都能妙笔生花。说句实在点,这些人啊,真想远了。
就比如我爬山吧,还没走50步台阶,就觉得汗水已经开始觉得像泉涌一样,还没擦,衬衣上明显的汗渍就映现出来,呼吸也开始变得粗喘。一边爬,一边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心里琢磨着,出门只带了一件衣服,湿透了怎么换啊?等会还计划去另外一个景点,这爬上爬下,时间够吗?
上一段才说,点燃激情,往往只需要一个理由就够了,那么,请一定要相信我,放弃至少能找出1000个理由,而且都那么贴合实际,合情合理。所以,买了票真不一定就会到山顶,但是不买票,也不一定就到不了山顶。
(二)登山,汗流浃背的煎熬
腿里面好像灌了铅,每一步都那么艰难,配合着粗重的喘息,用煎熬来形容,真不为过。写作之旅不也是这样吗?训练营过了稿,信心爆棚,以为冲顶就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实际呢,现在手里只拿了一瓶水,都觉得负累重重。
我的衣服已经好像被淋了一桶水,湿哒哒地贴在身上,一阵风吹来,浑身不爽。看着前方的山道,茂密的树叶把路遮挡得无法看清,前后无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何处。真是应了陈子昂的名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除了放弃,便只有前行,干脆心一横,把衬衣脱了,湿漉漉的拧出一滩水迹,然后也不穿了,就光着膀子上山。还别说,没有湿衣服,太阳晒着暖洋洋地,阵风吹来清爽自在,爬山的速度明显快了一些。原来,上山的各种难受,都是自找的。写作不也是吗,纠结这个,担忧那个,其实我们只是需要把湿漉漉的衬衣换掉,轻装上阵。
爬山,肯定有走错路的时候,肯定有失脚的时候,跌倒了,没关系。我个人从不主张从哪里跌倒,就立刻从哪里爬起来。我的建议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一会。我想到了这个阶段,绝大部分人都清醒了,写作之旅,根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掉个馅饼,就刚好落在咱们头上。
既然如此,谁都有累了,困了的时候,休息是正常的。但是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是说: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一会。可不是说,在哪里跌倒,咱们就躺着不起来了。躺着不起来,就不是休息,而是“长眠”。想想,咱们有多少人,就是这样躺着躺着,就再也没有起来的?
换句话说,可以休息,甚至可以舔舔伤口,但是,继续登山才是我们要做的。用在写作上说,肯定有思维枯竭的时候,肯定有郁闷烦躁的时候,也肯定有各种原因,而不想动笔的时候,比如此刻的我,咱可以休息一会,但是不要把笔丢的太远,丢的太久。
因为找回来的成本,会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找回来,其实只需要一个理由,但如果不想找回来,却可以有1000个理由。坚持,是唯一的捷径。
(三)登顶,风光无限的刹那
就这样,光着膀子只管走,也不再去想山顶到底在哪里,我到底在哪里,只看着脚下的路。迈着大步走过洒满了阳光的登山石阶,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越过峭壁上的悬空栈道,侧着身子挪过最宽处只有30厘米的天一巷。碰到石凳、凉亭了就去坐一会;遇到美景了就欣赏一会;发现了蝴蝶了就追逐一会;看到壁虎了就蹲在它边上,一动不动,静静地看它往哪里去。
很多年前,有一部小说《幸福,在转角》。登山也一样,登完脚下的最后一个台阶,一览无余的景色就扑面而来,眼前的视野没有了任何阻碍,任由眼睛的视线射向最远处,心胸的世界在刹那间全部打开。原来,我已经站到了峰顶。
这一刻,有一种淡淡的安慰滑过心头,之前那么多的艰辛过程,那么多的汗水淋漓,都好像变得没有那么沉重,也不是无法承受。看看衬衣,已经被沿途的风吹干了,此刻穿上,刚刚好。
想想刚开始的时候,一群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既担心路上没人陪,又担忧路上太拥挤。此刻看看四周,沿途遇到的登山友们,早已经不知去向。他们是走向了另一个高峰,还是原路返回,无法得知。好像才有一点明白“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外延。
(四)下山,风景最美的初心
登山,就是征途。每个人开启写作之旅的目的,可能不尽相同,或者为了生计,或者为了抒怀,甚至就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但也散落着鲜花。不需要否认,我们都渴望成功。写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我们渴望通过写作,获得精神和物质的丰收和富足,也更渴望实现和成就自己。
有一个商业上的成功者,我视其为我职业生涯的半个导师。他曾给予我这样的指导,每一个成功者,最后的一步,是关于生命终极发展的价值取向。财富积累,健康长寿,及时享乐……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选择。但我这个导师选择的是生命的宁静和有尊严地活着。
再次站在出发时站立的位置,我想此刻的自己和3个小时之前的自己,依然不同。我已经收获了一份付出,一份阅历,一份感悟,我已经去了很多人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看过了很多人还没有看过的风景,遇到了很多人还没有见过的人。
遇到一同登过山的人,相互微笑,这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的致敬;遇到准备登山的人,互相微笑,这是经历者对后来者最大的鼓励和支持;遇到半路退下来的人,还是微笑,这是对他们曾经的勇气最大的理解和善意。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改了一下:天下没有永久的顶峰。在一个地方站久了,总是要离开的。下山,既是归途,其实也是另一种不忘初心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