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礼:可指礼仪、礼节、规范,是古代维系社会秩序、管理天下的制度规范,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制礼作乐。古时诸如政治活动、民间婚丧嫁娶,都有一套专门的礼仪。)
孔子的身世
这段话是孔子七十岁之后,总结自己的一生,以自传来说,说非常简洁的,同时又意义深远,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中国人。
我们结合孔子的身世,去看这段话,会有更深的感受。孔子三岁父亲去世,十七岁母亲去世,所以他的身世也算是比较悲惨的,从小就失去父母的依靠,所以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自己小时候生活艰苦,所以会做很多粗鄙的工作。孔子一生的成就,都从“学”字中来,具体是学什么呢?孔子学的是“礼”,即在周朝、春秋时期管理天下、维持社会秩序的“礼”。
由孔子的身世可见,他并没有接受特别完善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很多人都比孔子的受教育程度高,上过大学乃至硕士、博士,但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拥有比孔子更优越的教育和物质条件,却丢失了自己的志向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是我们经常会谈到的词,我们很多人觉得三十岁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恐怕跟孔子这句话也是有关系的。现在我们理解的“三十而立”,很多是以买车买房、事业有成为衡量标准,所以我们会担心,如果到三十岁我们没有达成这些标准,自己就没法实现而立。
其实孔子说的自己三十岁实现而立,并不是指的物质方面的财富和成就,而说的是他十五岁立下的志向,在三十岁已经学有所成、可以在社会上自立。所以我们到了三十岁,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志向完成的怎么样,乃至于问问自己究竟有没有一生的志向。
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孔子的一生可以给我们参考,让我们明白做人的境界可以不停地提升,有更高的追求,假如今时今日你已经事业有成,立起来了,或者你已经觉得世间的很多道理你都懂得了、看清了这个世界,是否就已经足够了呢?假如对人生有更高追求的话,孔子作为一个榜样,可以给我们指引,你达到不惑之后,可以去追求自己的天命,就是自己来到世间的使命、此生的意义,能够贡献什么、给社会留下什么。
结语
不管你现在处在哪个年龄段,不妨问问自己:我有自己一生的志向吗?我已经在社会上自立了吗?我还充满迷茫困惑吗?我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吗?我能够睿智地判明是非吗?我能够随心所欲又不越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