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好的故事。
为什么说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侮辱了X的智商呢?因为它毁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却依然打着我卡司很豪华、我服化道很牛X、我最厉害blablabla的旗号迷惑着观众。
《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1934年出版的同名小说。爱看侦探小说的朋友都知道,阿加莎是被英国女王授过爵位、共创作了80部作品的侦探小说女王。她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作品被翻译成了103种语言,卖出的书超过20亿本……
说了这么多,我唯一想表达的就是:阿加莎老师的小说很牛很好看!
不仅如此,阿加莎的小说被多次搬上了银幕和银屏,如《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等.
然而刚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以下简称《东快》)虽说是全新改编,但改的似乎有点面目全非了。
先简单讲一下电影的剧情:1935年,在一列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往伦敦的火车上,一个富豪被杀了,车厢中除了侦探波洛,剩下的12个人都有嫌疑。波洛开始了他的侦查,并最终指出所有人都是凶手。原来,被杀的富豪是5年前一宗绑架案的元凶,他残忍地杀害了绑架的小女孩,导致了小女孩已有身孕的母亲悲伤去世、小女孩的父亲自杀、保姆为洗脱嫌疑自杀。车厢中的12个人都是案件中死去的人的亲人和朋友,这一切都是他们精心策划的复仇。
光看这剧情是很不错,因为是阿加莎的创意啊。真正去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电影中众多的人物表演并没有表现出他们的嫌疑和矛盾,很多细节都不清楚,甚至南辕北辙,尤其是波洛的形象,活脱脱地被演成了另一个福尔摩斯。
看过原著和1974年版本《东快》的同学都知道,侦探波洛是一个矮胖滑稽的比利时小老头,他说话啰哩啰嗦,过分客套,礼貌到叫人崩溃。更重要的是,他从来都很鄙视那种找线索、勘察现场,像猎犬一样的侦查行为,因为他的侦破过程属于心理流,就是坐在安乐椅里动一动灰色的脑细胞而已。而像撬门、亲自跑到火车顶上侦查、奔跑、打斗,这都是福尔摩斯才会做的行为。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怀疑,导演你是看了太多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和《神探夏洛克》了吗?
接下来,我将详细分析这部电影中的漏洞和让我想吐槽的地方,长文预警~~
1、波洛
这部电影的主角波洛是由导演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也是历史上颜值最高的一版波洛。在原著和以往的改编作品中,波洛都是矮胖、微秃、蛋形脑袋、有两撇大胡子的小老头形象。这点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并不是我们不喜欢好看的人,而是因为,高颜值的波洛失去了他身上的滑稽意味,变得高冷了起来。而真正的波洛就是靠着各种不完美的小毛病让周围的所有人都放松了警惕,让嫌疑人对他畅所欲言,最终他才能在众人的谈话中发现凶手。可以说,这些小毛病就是波洛的伪装。
2、德普
除了波洛,被杀害的富商由我们熟悉的德普扮演,他扮演的角色身上带着邪魅狂狷的气质,右眼有一道刀疤,似乎迫不及待地在告诉观众:我是坏人,我是坏人!
然而就在我们期待德普精彩表演的时候,他却贡献了他的表演史上最长的一场床戏……没错,在电影还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他就在床上被杀了。当然这没什么好吐槽的,因为原著就是这样。但记得最开始知道德普要参演新版《东快》的时候,我真的以为他会出演波洛一角。
但是有一个细节,就是他扮演的角色和米歇尔·菲佛扮演的寡妇在车上第一次见面就调情的桥段,拜托!德普现在是被匿名信威胁到草木皆兵的人,哪里有心情和一个陌生女人调情!或许导演这么安排是为了让观众明白德普这个角色又邪恶又好色;或许只是纯粹为了给德普大叔加戏吧,毕竟他在后面演了快2个小时的床戏。
3、黑人演员
自从上届奥斯卡被黑人兄弟抨击为“白色奥斯卡”后,之后的好莱坞电影中总会出现黑人的身影,包括这部原著中没一个黑人主角的小说。当然了,反种族歧视现在是美国一个政治正确的大潮流,导演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让我们普通观众还是不能接受,因为在1974版《东快》中,黑人哥们的角色可是由大帅哥肖恩·康纳利扮演的啊!!!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槽点,这位黑人演员居然扮演了医生。在原著中,除了波洛,还有来自另外一个车厢的希腊医生和火车公司董事一起协助波洛,在旁边和波洛对话,分析案情。但估计导演嫌角色太多了不好讲故事吧,就把原著中的希腊医生角色和这位军官合二为一了。这点无疑暴露了导演无法驾驭超多角色群戏的弱点,要知道 ,这部作品就是以群戏见长,每个角色都不多余,都有自己的作用。而讽刺的是,导演就算删了那个希腊医生的角色也没把整个故事讲清楚。
4、雪崩
让我在观影的时候有点小崩溃的是,就在谋杀进行的时候,一场由闪电引发的雪崩发生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雪崩的威力是惊人的,别说把火车推到脱轨,就是把影片中那座桥冲毁都不费吹灰之力。而且按照剧情中火车所行驶到的那个位置,滚落的雪正是应该通过那座桥所在的山坳地区才对,然而雪崩中的雪大部分不知道去哪了,只把火车头推歪了一点。当然,这只是为剧情服务的一个小细节。但正像那句老话说的,魔鬼藏在细节中。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5、剧情
剧情上的硬伤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在整部影片中,波洛的推论过程完全没展现出来。本来应该是每个人在审讯过程中都说了一些让波洛或者疑惑不解的、或者茅塞顿开的话,但在影片中,根本没看到这个过程。比如对伯爵和伯爵夫人的讯问,伯爵就像一个毫无修养的暴躁狂,什么都没说只会拍桌子大吼;而伯爵夫人搔首弄姿地说了一通毫无营养的话,让人莫名其妙。但波洛却立刻将他们拆穿,指出伯爵夫人的姓名首字母是H不是N。原著中的波洛都是在最后一刻才把全部的分析讲出来,他却在这么一个暴躁狂面前这么无情地拆穿他们的谎言,不怕打草惊蛇被灭口吗???
还有,在审讯完公主后,波洛那个给女仆下套的对话完全被忽略了。在那个对话中,波洛故意问女仆你的厨艺肯定很好吧,女仆毫无防备地说是啊,我服务过的女主人都夸我厨艺很好。她刚说完就知道说漏嘴了,因为作为一个贴身女仆是根本不会为主人做饭的,那都是厨娘的工作。所以波洛发现她在撒谎。这个过程根本没展现出来,但在最后波洛却说了出来,难道是导演没顾上拍?这让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根本不知道波洛在说什么。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德普扮演的角色刚刚被杀的清晨,波洛来到餐车向大家通知:车上的一个乘客被杀了。这时一个长镜头开始拍摄每个人的反应,德普的秘书立刻就说:“最终他还是被干掉了。”WTF?人家还没说是谁被杀呢好吧,秘书这么急着就说是自己的老板被杀了,不是承认自己是凶手,那就是电影的大漏洞。
当然,也许会有人说这只是剧情的一部分,证明了这个秘书智商比较低而已。这样理解也没毛病,毕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秘书就是真正的猪队友。
而给秘书加的那场烧掉账本的戏实在不知道什么意思,此时他已经被问过话了,只需要耐心等着就行了,干嘛多此一举去烧账本,这不是惹人怀疑吗?
其中还加了和波洛的打斗戏,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导演是在给自己加戏!
6、演员阵容
在演员阵容上,这一版《东快》几乎可以媲美1974年版。在这里有必要说下1974版的阵容,导演就是拍出了《十二怒汉》的西德尼·吕美特,演员阵容上,英格丽·褒曼饰演笨拙懦弱的传教士(这一角色让她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女配角奖)、
肖恩康纳利饰演的军官、阿尔伯特·芬尼饰演的男主波洛(威尼斯电影节影帝)、劳伦·白考尔、马丁·鲍尔萨姆、杰奎琳·比塞特……几乎个个都是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
而在新版中,导演是拍《雷神》出名的肯尼思·布拉纳,前两年还拍了新版《灰姑娘》;约翰尼·德普就不用说了;女神佩内洛普·科鲁兹似乎是致敬英格丽·褒曼,也出演了女传教士;朱迪·丹奇饰演的老公主;威廉·达福饰演的教授;德里克·雅各比饰演的男佣(他就是《极品基老伴》中甘道夫的好基友);米歇尔·菲佛饰演的寡妇……如此豪华的阵容,也只有在拍这样的名著时才会出现了。
但这些,依然没能弥补影片剧情的漏洞,简直浪费了演员们的好演技。尤其是佩内洛普饰演的传教士,几乎没什么台词,女神想发挥都没有机会。
7、最后的晚餐
在新版的结局中,演员们的坐姿致敬了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刚开始知道的时候,感觉导演好厉害啊,好牛逼啊,居然可以把这12个人和耶稣12个门徒联系起来,简直太有逼格了!
但在真正观影的时候,我却尴尬地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先说情节,波洛被黑人饰演的医生开枪打伤了,随后医生承认自己是凶手。紧接着,镜头一转,一伙人居然全跑到火车头对着的隧道里去了!WTF?
首先,怎么不把医生抓起来,就算他不是凶手,他也故意开枪伤人了啊!其次,哪儿来那么长的桌子,还一字排开挡到火车头前面,万一火车回到轨道上了一不小心冲到隧道中去怎么办?第三,片中有些角色都有互相怀疑的情节,怎么现在却相安无事地坐在了一起?第四,寡妇刚刚被凶器刺伤了背部,怎么这会跟没事人一样,还故意坐在了C位?
说到这里又有点奇怪,寡妇被刺伤的刀就是凶手杀死德普的凶器,但是似乎她的被刺只是为了交代凶器的出现,为了渲染情节有多复杂而已。这样一来,设置她被刺反而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观众更加迷惑不解。所以,这个《最后的晚餐》情景的设置,似乎只是为了提升逼格而存在的。
在1974版电影中,波洛冷静地将整个案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黑手党杀人后逃离,第二种就是这12个人都是为了给当年的小女孩一家报仇,都是杀人凶手。然后,他让自己的老朋友——火车公司董事来选择,自己则抽身事外。
这无疑是尊重大侦探波洛和观众智商的设置,波洛知道,这12个人之所以选择这么做,是因为这是一个法律并不能解决的道德问题,而且法不责众,这12个人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了。现在,案子已经破了,他也不是这列火车的负责人,当然是由董事来选择。最终,董事选择了第一种方案,所有人都是赢家。
而新版中,波洛似乎非常理性,他不能允许法律被践踏,杀人了就是杀人了,不管你有什么理由。可是,突然!寡妇一把扯下了自己的假发,露出了深色的头发,痛苦地阐述自己的遭遇。就这么突然,波洛一下子想通了,好吧,就听你的,你们都是对的。就这样,波洛放过了眼前的这些人,接着奔赴下一个破案地点了。整个转折可以说是相当突兀,相当硬气。而就在最后,他再次回到影片开始时的强迫症人设,好像这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
众所周知,一部好的悬疑推理片应该是凭借对案件的一层层抽丝剥茧和细致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而在这部新上映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我没有看到这一点。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不是一部烂片,它的画面很美,人物造型很美,各种道具也很逼真。但是,它却用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先进的科技、这么多优秀的演员,上演了一场让观众糊里糊涂的戏。
也许没看过原版的观众会说电影还不错,但是,没准这些观众是在为阿加莎原本创造的情节而鼓掌也说不定!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我们观众看电影也许是为了放松,但是在放松的同时,也请所有的电影创作者尊重观众,毕竟,好的珠玉在前,总有人见过的。
废木电影,又废又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