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自译:
孟子说:“造箭矢的难道不如造盔甲的‘仁’吗?造箭矢的唯恐伤不了人,造盔甲的唯恐伤了人。治疾病的和做棺材的也是这样的关系,所以职业选择不能不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的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在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的呢?’那‘仁’,是上天尊贵的赐予,是人间最安稳的住宅。没有人阻拦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的。不仁不知,无礼无义,这样的人只能被人使唤。被人使唤的人以此为耻,如同做弓的人以此为耻,做箭的人以此为耻一样。如果以此为耻,不如行‘仁’。‘仁’,就像射箭一样,端正自己才能引发;如果没有射中,不怨别人胜过了自己,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见解: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对于职业选择的认识以及行“仁”的两个方法。
迫于生计的职业选择暂不探讨,我们主要讨论能够自主选择职业的情形。职业的选择虽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怎样的,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是怎样的。主动选择去做弓、做刀、做剑这种杀人利器,能说他是“仁”者吗?当然了,出于国家需要或者是特殊时期的职业选择也不在这个讨论范围;这里说的职业选择,更多代表了个人的意愿和喜好。
另外,一如“孟母三迁”的内在精神,职业选择也会对个人的性情产生影响。这来自于一个职业的劳动对象与环境以及同业者的影响。我们想,本来一个敦厚文弱的人,去做了屠夫,天天与鲜血白骨作伴,日日闻着腥臭味工作,和那些易怒的同行打交道,不出几年就会变得粗野暴躁吧?在当代社会,这点更值得我们思量。
对于职业选择这一问题,除了孟子在这里说到的要注意它对个人性情的影响之外,马克思在《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也值得学些;并且,笔者认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去实践,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孟子以射箭打比方,阐释了行“仁”的两种方法——一是正己后发,二是反求诸己。正己,正的是心意、目标和力量,全神贯注于这一个方向,持守谨慎踏实之心;这样之后,在依照先贤的主张以及实践的经验,去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反求诸己,体现在行“仁”不及人的时候,因为不如人就埋怨不止,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仁”者;而不仅是为“仁”,做一切事要想有所进取,从自己身上发掘问题想必都是必要而首要的事情。另外,除了“反求诸己”,当他人在“仁”的方面有值得学习之处时,也要想到我们在《梁惠王章句上·第八节》中说到的儒学的修行方式:“学”与“自省”;而之所以说埋怨人的人称不上是“仁”者,就在于“仁”者一定是懂得“学”与“自省”的人。
欢迎列位共谈共学。有所疏漏,烦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