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都在追求幸福,同时我们又在这个数字化的生活中抑郁了。
不知道从时候我们开始了数字化的生活,时代被贴上了标签80后、90后、00后;自律变成了打卡;网络变成了流量;生活呢?无时无刻地分享,可在分享的同时你自己真正地去感受了吗?
当你看到被分享的信息你是感到幸福呢?还是焦虑呢?
当技术让我们生活的如此便利的时候,你还能拥有自己真正的空间和时间吗?
我们的手机24小时让我们都可以在线,手机上的app可以让我们随时接收各种信息,而我们为什么没有了幸福感呢?
《数字抑郁时代》这本书会告诉你,如果你的幸福被技术蚕食,那么我们该如何自救?在信息过载的世界里,我们该如何捍卫自己不被打扰的权利。
这本书的作者是慕尼黑心理学的教授萨拉·迪芬巴赫和丹尼尔·乌尔里希合著。技术如何改变人的心智和幸福感是他们多年来研究的主题。他们在本书中直接面对时代的弊病剑指隐藏在高科技背后的幸福陷阱。
在现在的技术发展空间里,哪些设计激化了攀比和嫉妒?什么东西令人既上瘾又空虚?线上的讨论习惯蔓延到线下会带来什么?微信的时刻保持联系,短视频的世间万象,你仿佛成了宇宙的中心,你时刻紧跟潮流,展现完美的自己,为什么还是会感到疲惫、压抑、甚至抑郁?
那么你有没有静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在这个数字时代里健康的成长。
一、请不要关机把我们的时间填满,然后降低幸福感
唉,终于结束了。我坐在火车上,感到筋疲力尽。又过了一天,没有一分钟自由时间是属于自己的,日程一个接一个。现在才能喘口气,看看窗外风景,这肯定能让我感觉好一些。但不知不觉中,我又把智能手机握在了手里。WhatsApp来信提示音响了,有4个聊天的23条信息需要我看。此外,我还漏接了奶奶的2通电话,我还要再给家人发条短信,告诉他们我在回家的路上了。这就是我在火车上的“待办事项”。
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方便,只要手机有电,随时随地都可以连接到你。而我们也已经习惯了手机不离手的生活。
随时保持联系,让我们体会到快、便捷。同样也因为随时保持联系而带来的痛苦。
联系多了,社交多了,考虑的人和事也多了,留给自己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少。无数次下意识地掏出智能手机的我们缺少了宁静和反思的时间。
女作家西蒙妮·布霍尔茨(Simone Buchholz)在她的文章《向无聊致敬》中,将众多小型技术设备比喻成弹珠台,它们总想不停运转,阻止我们获得片刻宁静,不让我们闲坐下来放空自己。
我们现在很多人有没有事情做,都会时不时的看看手机,有一股像魔法一般的吸引力侵蚀着我们的身心。而我们忘记了放空自己,为自己蓄能,让自己大脑得到好的休息才是力量、健康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更重要的是凡事不要过量,量大了就失去了新鲜感,幸福感也自然降低了。
二、没有被记录就没有价值,自我的提升迷失在技术的提升里
晚上七点我和丽莎约了一起锻炼,我早就期待活动活动筋骨了。运动一下,在这期间什么也不用想,能将我从办公桌旁忙碌的一天中解放出来。晚上六点半的时候,来了一条信息。
“对不起,我今天去不了了。工作一天,太累了。”
“不要啊,我们就随便运动一下嘛。就在草地上跑一圈,落日余晖正等……”
“是,挺美的。但我更想明天再去,等我状态不错的时候。我上周末状态就很好,我现在是我跑步圈里速度排名第一的,我可不想现在丢掉这个宝座。”
“那你今天就把运动手环放家里嘛。我们就随便跑一跑。”
“不,那还有什么意义。什么都没有。”
没有被记录就没有价值吗?我们活着的本质意义不是为了自己吗?难道是给别人看的?让别人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价值吗?
有的人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点滴,可以让自己慢慢地进步。而这一切,源于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及为了提升自己所做出的真实需求。
所以提升自己不需要时时刻刻记录,不需要分毫不差的去打卡。不需要按照平台给你的自律表一一对应去做。
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热爱,跟着自己的节奏做出合理的提升。而不是不停地去看大数据,让自己越走越远,背道而驰。
很多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自我提升,而最后我们往往因为技术量化而变成了自我迷失。
三、幸福不是让别人觉得你幸福,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内心而获得的
我在圣诞集市上遇到一位朋友,和她聊起了上周末的圣诞聚会。
“聚会怎么样?”
“棒极了!来了许多人,吃得挺好,音乐不错,气氛也很热烈……很美妙。”
“你们没在网上发照片啊?”
“我们根本没拍照!”
“啊,那可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好聚会啊!”(我笑道。)
“是的。”(她也笑道。)
还有这种聚会?聚会上的幸福感能让人们忘掉一切,甚至忘了拍照片?
照片只是一种镜像,而我们很多人便着于这种“像”中,然后发到朋友圈或网络平台上,数着点赞的数量,阅读着或喜或悲的评论,整个心思都扑在上面,加剧自己的紧绷感。
如果照相机成了我们感受世界的工具,我们只能通过镜头去观看,我们的天地就被镶上了镜框,你就无法同时感受到周围气氛给予这美好一刻的助力,你无法身临其境在整个的环境中。你所拥有的感受才是你真正的回忆,才能滋养你内心的力量,而不是由别人决定你的幸福感受。
当你按下的快门越多,你失去的感受越多。照片只能证明你来过,而感受才能告诉你,你真的来过,那些美好的感受有时候用语言也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更何况是有边界的照片呢,朋友圈和网络平台给你的只是因为“比较”带来的各种的焦虑及抑郁。
《数字抑郁的时代》这本书讲的通俗易懂,提醒了我们在生活中忽略的一些幸福的感受,也提醒我们要时常审视下自己的内心,也许能更好地感受到幸福。因为幸福不是消费品。如果是通过消费得到的幸福,通常幸福感也只是那么一瞬间。
古希腊人的幸福法则是:“如果你获得了幸福,不要到处炫耀,不要宣称这幸福全归功于你自己的成就。”
数字时代,让信息量不停地增大,而不能让幸福感增多,当你不会使用和筛选这些信息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的时候,这些信息往往带给你的不是幸福,让你产生的是抑郁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