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步 + 想做的事 = 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相传,原先鸡和鹰是一样的,都是地上跑的,不会飞,虽然它们都长有翅膀!有一天,鸡和鹰一起出去玩,不知不觉迷路了,来到了绝境:在它们面前是悬崖,已无路可退。它们只有一条生路,就是跳下去!鹰纵身跳下悬崖,它用力扇动着自己的翅膀,在那一瞬,鹰飞起来了。鸡犹豫不决,但是看到鹰飞起的那一幕,它惊呆了。鸡也想飞起来,于是也跳下悬崖,使劲扇了几下翅膀,觉得太累,就放弃了扇动翅膀,鸡觉得这样更舒服,自我陶醉地安全降落到悬崖的地底下,那一刻,鸡看见了蓝天上的鹰......
在生活中,我们虽然很少像寓言中的鸡和鹰一样,遇到进退两难的境地,但是当我们想跳出舒适圈,实现自我提升时,有时又会像鸡一样犹豫不决、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前行,让我们空有一腔热情,却一直又在舒适圈内打转?
人的大脑天生抵触变化,而大多数阻力会在两个特定时刻出现。一个是行动前,一个是行动进行中。
行动前的阻力。我们都希望自己朝着目标的方向,走的越远,越频繁越好。要做到这一点,第一个动作就必须简单,因为这样对难度的感知度会比较低,只需要极少的意志力就可以启动自己想做的事,迈出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行动中的阻力。 一旦我们开始了第一步,就处于运动状态,如同牛顿的运动规律一样,由于惯性我们的行为还会处于行动中,但是持续前进的难度很大。根据科学研究,影响人的行为主要有5大原因:1. 努力程度;2. 感知难度;3. 消极情绪;4. 主观疲劳;5. 血糖水平,高强度的自我损耗,对实现我们的长远计划并无益处。当我们意志力储备充足时,多收获额外的进步,当精疲力竭、意志力耗尽时,保持最低损耗的行动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