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篇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思维的文章)
第一部分最后提出问题,对于普通人,在职业规划中、甚至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选择做哪类人?根据是什么?个人特质?爱好?
套用水库经典词汇,这几个问题提出的思路是“以上全错”。
人们最喜欢听到的是确定性答案,或者极简单的模式,但是真的极简单了(比如价格是唯一因素),又往往质疑。
承受两种苦
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的苦难,一种是忍饥挨饿、风餐露宿、身体上精疲力尽,这是穷人的苦;一种是苦苦追寻、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神上殚精竭虑,这是富人的苦。
世界上很多人都可以吃穷人的苦,可以为了节省少量资金而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也有人可以吃富人的苦,可以为了一个机会不远千里去寻找、为了一个可能而努力。通常而言第一类系统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忍受穷人的苦,却吃不了富人的苦,可以一辈子挤公交不觉得累,却受不了一次拼搏;可以一生拿几乎不动的收入,却不愿承担风险去获利。
而第三、第四类系统的人一般是愿意去吃富人的苦之人,可以为了未来不确定性的改变,而在当下投入努力、承担风险,耐心等待开花结果。
之所以不同的人可以承受的苦不同,是因为他们对于资源的配置的认知和方式不同。
三类资源的三种用途
我们把资源分成三大类:
一、三大资源:层次最低的是金钱,中间的是时间,最高层次的是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引其他资源走向的源头,只有注意力在某一方面,时间和金钱才会流向那个方面。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解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二、资源的耗费对于个体的而言无非用于生存、发展、享受三大方面。资源配置在哪个层次,就会有哪种未来。
先用金钱解释:金钱的使用是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的。一种是用于生存,比如吃饱穿暖;一种是用于发展,比如教育、交友;一种是用于享受(满足欲望),比如奢侈品,比如满汉全席;(其实还有一种用途,和今天的话题关系不大,那就是用于还清历史欠债,比如孝顺父母---文中涉及这一方面的都标注在括号内)。当然,这种分法在逻辑上并不严谨,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同一层面的,而且还可能互有交叉。比如锻炼,可以是为了生存、也可以为了发展。孝顺父母和吃饱穿暖也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但是,仅仅是为了阐明观点,姑且这么论述。我们如果把金钱拓展为资源,还包括:时间、精力、人脉等,那么资源的配置其实也是这四个方向,或者用于生存;或者用于发展;或者满足欲望;(或者偿还历史债务)。同时,给出四个基本结论---(资源)配置于生存的,够用就好;配置于发展的,匹配才好;配置于欲望的,适度就好;(配置于偿债的,顺意--债权人之意---才好)。(本文重点不在此,不再深入讨论,直接给出个人看法。)
三、于是“三大资源”与“三大方面”组成一个矩阵。四种系统和人的关系就可以用这个矩阵来解释,不同类型的人把资源配置到不同的方面,导致了人与人后天的差别。
1.以夜班出租车司机为代表的第一类人是典型的将资源配置到生存的范例,香港人的“手停口停”就是对他们准确的写照,还有环卫工、保姆、门童等等,其实绝大部分劳动者都是。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会把资源仅仅配置到生存上而不是发展上,赚到钱绝大多数甚至全部都用来维持生计,即使能剩余一点资源也会配置到享受,这种“生存+享受”的资源配置,导致其一生也没有多余的资源来提升自我,终生依赖一套系统活着,如果他们不结余资源去发展,而是专注生存,或者拿来享受,结果都是“手停口停”。
2.自带一套系统的专业人士或手工艺者由于激烈的竞争,总会主动或被动的结余一些资源用于发展---提升自己,这种主动或被动的将资源配置到发展,会使其在长期积累出超越竞争者的能力,从而获取较高的利润,所以大部分医生、律师、培训师、甚至技术工人都会不断学习、拓展人脉、追求进步。
3.创造一套系统的人比较复杂,作为创业者或老板,他们中有的人给发展留了资源,这样在危机来临时或者转型时可以游刃有余;也有的人举全家之力用于生意,导致生意遇到重大危机时影响家庭,甚至家庭破裂的不在少数,不过他们还有经验,如能辅以斗志倒也会东山再起。
4.最后一类人利用一套系统,他们都是投资者,几乎将所有资源配置给发展(他们本性如此,所以很多投资者的生活普通人看着都很苦),往往结果会好得多。
最佳方案
其实,穷人吃得苦往往是生存之苦,富人吃的苦往往是发展之苦。穷人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在生存和享受上,富人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到发展上。
到这里,就会有人说--我懂了,最佳方案就是把资源配置到发展上,就是做创造一套系统创业者或者利用一套系统的投资人。这就是最佳方案。
答案当然是错误的。
就像只能吃一种苦的人往往是不够的,只能吃穷人的苦的人难以致富;只能吃富人的苦的人难以在大败后东山再起。一个人,最好是穷得也富得,既能吃穷人的苦,也可以吃富人的苦。
仅仅掌握第三或第四类型的系统对于绝大多数人是不理性的。其一这世界可以都是打工者、手工艺者,却不可能人人都是企业家或者投资人;其二对于普通人,打工或者掌握手艺的确定性远远高于创办企业和投资之路(所以,完全的离职创业和离职投资不应该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是,一个人想要实现财富的大幅增长,后两者却又几乎是必经之路。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矛盾。
真实的世界是,要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来做选择,最终实现人与系统的复合关系。
说人话就是先上班,同时学门手艺,有钱了就掌握投资,可能的话也要做点生意。
在这里,再告诉各位一个秘诀(绝对是秘诀)。“不要把鸡蛋房子一个篮子里”其实并不正确。正确的是鸡蛋要不要放子一个篮子里,看你的确定性。确定性低,就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确定性高,就一定放在一个篮子里(会有人看不懂这句话)。
如此解释,其实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哲学解读。
由于普通人的经历不足、尝试程度不足、失败次数不够,其实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一类人与系统关系中最为有利,就不应该孤注一掷,而是不断尝试,最终在认知的确定性下再投入大的精力。
一般而言,普通人至少应该掌握三类人与系统的关系,就是第一、第二、第四类。同时在儿时就建立这种思维(当父母的仔细看),儿时就要学习一门技能以谋求未来可以生存(或者建立这种认知)。同时,儿时就应该学习投资,建立投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投资最重要的品质(例如孩子很小就告诉他中大奖往往是悲惨人生的开始,驾驭金钱的能力比获取金钱的能力重要,要耐心--财不入急门)。
当孩子走上社会,可以先找一份工作,慢慢建立对社会的认知,此时不断提升技能,集聚资金。当出现机会或者有了第一桶金,就开始投资。最终,可以慢慢退出第一类系统,依靠第二类系统生活,最终实现仅仅依靠投资就可以过富足的生活---就是一般人理解的财务自由(当然这种理解也是不那么正确的)。
结论:无论这一生你是打工、自由工作、创业还是投资,都要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拥有复合赚钱方式的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财富的增加,最终实现完全不依靠自己的身体和智力赚钱,将时间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那才是追求财富者的终极目标(这是两篇文章,我会在后面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