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是谁?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提起十多年前那首火遍大江南北的“神曲”《忐忑》,几乎谁都能跟着哼上几句。
正是歌唱家龚琳娜,让这首歌走进了大众视野。《忐忑》以其变幻莫测的节奏、夸张的表演和神秘的歌词,被无数网友封为“神曲”。
然而,在2021年《说唱听我的》综艺节目中,龚琳娜却将这首晋级曲目更名为《不忐忑》。
从“忐忑”到“不忐忑”,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答案,就藏在她写的这本《做自己,不忐忑》里。
这本书记录了她从40岁到50岁这十年间的成长与蜕变——用五年学会做自己,又用五年学会不忐忑。
为了打破“神曲”带来的刻板印象,她曾在两年时间内,走进高校举办50多场音乐讲座;为筹办一场严肃的音乐会,她不惜四处“乞讨”,寻求支持。
高强度的工作,终于让身体向她发出了警告:40岁那年,她的整个右腿突然失去了知觉,但加拿大演出早已敲定,她不得不去,于是,除了台上的10分钟,其余时间她几乎全是躺着度过的。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启一扇窗。”而对龚琳娜来说,上帝给她打开的远不止一扇。
养病期间,她接手了与喜马拉雅的合作课程,打破自己从不听流行音乐的界限,从早到晚沉浸在全世界各类音乐中。她系统研究邓丽君、刘欢、王菲、张学友,剖析日韩与欧美的流行经典,从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隐秘功夫”。
她将零散的知识按时间线串联、提炼,做成了一套正统音乐学院体系之外的音乐课程,不仅成功了,还收获了极佳口碑。
全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卸下了心里的包袱。
被迫安静下来的她,反而拥有了更敏锐、更空灵的内心,能捕捉更多未知的细节,察觉内在的规律,创造力也随之迸发。
她渐渐明白,人生中,很多事是急不来的,必须等待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同的是,有些等待内心踏实、充满希望,而有些则令人惶恐忐忑,失去方向。
后来,因丈夫老锣的一句“不幸福”的抱怨,他们举家从北京迁居云南。
大理给了她另一种生活体验:这里的人不追星。就算路上遇到明星,也会假装不认识。
这种环境让她松弛下来。她重新打开感官,学会用多重视角看世界,回归大自然,也找回了生命本真的愉悦。
她发现,一个人也可以以千姿百态的方式存在,无论有没有陪伴,有没有阳光。
可惜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为了孩子学业,老锣带两个孩子返回德国。
之后 ,龚琳娜参加了《我是歌手》,让她真正有了勇气主动走自己想走的路——不再找人商量,也不再等待别人来替她做决定。
原有的相处模式打破,她与老锣的关系似乎也不复从前。曾经如比翼鸟般的两人,开始学着独立,探索各自的音乐道路。
“二十四节气古诗词”系列音乐会,让她意识到:她可以自己开发想走的路,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必等待谁的邀请,或必须依赖谁才能成功。
直到老锣通知她,自己有“女朋友”了时,她才突然意识到大理的夜原来那么黑——那些巴掌大的蜘蛛、硕大的老鼠,都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恐惧,是因为怕失去。而为了让自己活下去,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决不相信!
在无数个以泪洗面、只有唱歌才能熬过的长夜里,她试着不再将对方视为全世界——不是不爱,而是不再把他当作全部。
她开始想,只有放下对夫妻关系“应该如何”的执念和期待,两个人才能真正从零开始。
无论是111天为挽回婚姻和家庭,给老锣用心准备的小礼物,还是在《说唱听我的》中,从一个突兀尴尬的存在成为总冠军,甚至是在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因忘词叫停演出,都是她“做自己”留下的印迹。
她的心路历程,直白而坦诚,让读的人不时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她的故事,不仅是她个人的破茧成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我们是否也能在生命的“忐忑”中,找到那条通向“不忐忑”的自我之路?
如果说疼痛和挫败都是经过命运包装的礼物,那么这份礼物的内核,便是与自己真实相处。
唯有如此,才能看见痛苦的根源,也才能真正懂得:放下对外物的控制和依赖,痛痛快快做自己,才能换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自在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