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是否都曾有过这种感受:真实的我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可怕的是,这件事发生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实验:科学家让志愿者凭感觉通过电脑对自己的相貌进行复原,将复原的相貌和志愿者真实的相貌比对,惊人地发现,几乎所有人印象中的自己都要比真实的自己更完美,而这个“完美的自己”其实是人们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而已。
大脑就是这么喜欢和我们开玩笑,连我们以为亲眼看到的自己都不是真实的自己。
而我们在对未来的自己的预估上更是常常眼高手低。
定计划的时候,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是个超人,两天都未必能完成的任务,不知谁给的自信让自己觉得一天都绰绰有余。而等到开始执行才发现,事情不似想象中轻松,而自己也没有那么所向披靡。
考研的日子里我一直制定计划。每次看到未能完成的计划,总是让我沮丧到认为自己肯定考不上,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制定下一个计划的时候继续高估自己。就这样,我在完不成计划和自我怀疑中“成功地”考研失败了。
可能很多人都会如此吧,上学的时候高估做作业的速度,做事的时候高估自己的毅力,休息的时候高估对爱好的忠诚。
高估二字归根结底就是自身的能力水平低于目标要求的能力水平,而能力水平其实是不会因为估计的误差而变化的,估计错误给人带来的打击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具体说来它会让人们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认知,从而引发对所做的事情不自信的感受。如果将这种感受引申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所产生的后果就更加严重,其实质也更加荒谬。
“高估”的发生顶多只能算作对问题的估计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不足而已。比如,给一个清华的学生一天的时间去解一个世界性难题,能说ta解不出来是因为能力不行吗?但是我们经常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一点,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一味地怀疑。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有高估自然有低估的存在。
一种低估,是觉得自己做不到而放弃努力,最终使自己变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一种低估是尽管觉得可能做不到依旧努力,从而展现出真正的实力。后者自然是最好的结果,然而,第二种情况发生以前,我们谁都无法担保不是第一种人。这才是最可悲的。
我们生而为人就在不断地认识世界,长大之后又开始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断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淹没,甚至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要拿着手机。我们不断地与世界沟通,但是顾不得认识自己。
或许由于心理学的原因,我们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偏差。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对自我认识的努力,不要让自己忙碌到没时间和自己对话,让自己总是活在一个错误的自我认知中,像因高估而自我怀疑亦或因低估而放弃努力那样。
在这个世界,别人可以不认识你不了解你,但是自己必须真正地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共处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