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最推崇的莫过于文王和虞舜了(孔子暂且不表)了。
若是实行文王的仁政,最多七年就能掌握天下了。可见孟子对文王的政治很有信心,孟子还说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许孟子偏爱“七”这个数字?
那么文王的具体施政理念呢?自然绕不过一个“仁”字,早在前篇,孟子就宣称“仁者无敌”,说过“君仁,莫不仁”,于是就“民之归仁也”。如果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后果很是严重。
“仁”这个字被孟子提到了太多太多,对这个字我都有点恐惧症了,不知那些被他游说的诸侯什么感觉?
对于舜,他尽力服侍父母,父母高兴了,天下的风俗就变好了,这叫做“大孝”。孟子不只熬鸡汤,他还给了我们勺。说“仁”可能有点不太能把握要旨,那就说小一点。比如舜的孝顺父母比较容易做到。修身才能治国,爱亲敬长才能天下平,养亲守身为大,这是得天下的第一步。
可孟子回过头又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只有给父母送终才算大事。孟子的思想大概也会变的。
孟子对于上古很向往,因为不仅有三皇五帝,还有诗经春秋。他也怕自己名声不能像舜一样流传于世,只能尽力学习舜罢了。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可能是他这么不辞辛劳,辗转各国宣扬他的思想的根本原因。
毕竟,人总是想流芳百世的。
相关内容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