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回忆起来的,最早的关于曾经看过的书,是当时我们村里面的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里面的童话书。关于它怎么来的已经没有印象,只是知道它借书比较麻烦——有专门的人管图书馆的钥匙,开门的时间不确定,一次就只能借两本书。
里面多数是我们能看的懂的童话故事书,小村子只有一个小学,深奥一点的我们小学生也看不懂。图书馆可以借书的消息使我们都很开心,更多是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我和妹妹她们等着小开书馆门,内心激动不安。进去似乎很有的仪式感,走进里面是一个我们未知的象征着什么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象征着梦——渴望探索外面世界的梦。被山环绕之外的世界。
眼睛扫过那一排排的书,神圣地不敢触碰那些书。借回来之后就没有那么矜持了,急忙忙的打开坐到楼梯口那边。至今还能记起我们坐在楼梯口乘凉看书的情景。那时的我们安静且快乐。
学校开始订阅小学生之友是在三年级。那时候小学生之友好像是半年才有三四刊,很薄的一本,里面不仅有喜欢的故事,还有各种优秀小学生的作文。当时特别羡慕那些优秀的小学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文能跟他们一样,被别人认可而且能被更多人看到。三年级开始,我就比较受到老师的重视,主要原因可能是二年级他们多读了一年,不好意思再不好好读书了,所以成绩开始在班上排到上游。小学老师会在班上念那些写的比较好的作文,我的有时候也能得到这样的待遇。所以那时候就给我留下一个错觉,我的作文还好,而我终有一天能够和那些优秀的小朋友一样,有机会在那本薄薄的书上留下自己的作品。
这样的梦一做就是很久。
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我就开始看很多作文书了。那个小小的图书馆不久之后就不再给我们借书了,后来那里被改造成村里一些干部开会的地方,再后来就再也没有见过那里开门。它成为我们这一代小孩的记忆了。但是我的梦还是没有惊醒。我跟爸爸要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就是一本作文书。里面的作文在当时的我看来是遥遥不可攀的,我觉得我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写出跟他们一样水平的作文。后来为了提高我的作文水平,当时还鼓励我的爸爸又给我买了几本作文书。好像效果不大,我依然保持着我原来三年级的水平。
印象很深的是初一的时候,老师开始叫我们写日记。我很认真地写下第一篇日记,然后一直在等着老师给我的评论。发下来的时候很是羞愧,老师用很漂亮的字写下:写日记不要写成流水账。后来重新看了那一篇日记,的确是完完整整的写了自己一天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没有任何的主题或者情感。我的作家梦碰撞到真实后碎了稀巴烂。
书还是有继续在看。没有童话书看了,只能看作文书。作文书看多了,只觉得厌烦,千篇一律的结构,对我再没有什么吸引力。初中的书店里面,多的是那些教辅书,还有各种试卷。其实大部分的书店都是这样。只是那时候需要看书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书店县中心只有两三个,而且离我们的学校比较远。一个月最多去两三次。只能咬牙买书看了。
初中的时候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就两百的样子,一天就吃五六块钱。买一本书要权衡很久。当时书店里有一种系列的书很便宜,六角丛书,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记得一本很厚的红楼梦只要32元,绝对是我见过最便宜的了。所以这一丛书我买了挺多,现在还留在家里包括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还有那本翻到很旧的《红楼梦》,可能是纸质不太好。当时想的应该只是补充一下自己不高的文化涵养,后来觉得还有一个很有用的地方——装逼。现在说起来,初中就开始看红楼,确实还是有一点小得意,不过确实是没有看懂,也没有看完。
后来感到很迷茫的时候就就开始看鸡汤一类的书。很疯狂的时候,带动了一寝室的人一起看。寝室的灯灭了以后,小叶,当时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就开始打着手电筒给我们朗诵那些故事。什么20岁之前不得不读的多少个励志故事,还有各种探险故事,爱情故事。当时一脑子的全是青春的热情和懵懂。觉得自己的人生也该是轰轰烈烈,即使是撞的头破血流也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还偷偷的买过那本《清华北大不是梦》,终于自己也觉得害臊了,那本书就一直不太敢拿出来。只是自己一个人偷偷的看。那时候的自己觉得,清华北大就应该是每个人的梦想,即使是那样平凡的自己,也应该怀有那样高远的理想,万一实现了呢。看那本书看到脑子不清醒了,天天热血沸腾的,觉得自己要从现在就开始为大学梦坐好充分的准备。一直把那本书当成宝,却不自知自己只是一个在井底窥见过一角天的青蛙,却竟敢奢望能触碰到那一片天空。我只碰到了井壁,然后还是一只青蛙。
初中还是看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的书的,比如说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女儿》,《海底两万里》《神秘岛》。这三本书都是同学借的,名字忘了,但这其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那个同学有挺多书,大概是觉得我们都不能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吧,他一直都听孤傲的。那时候我们都还是不怎么能买得起书的书生,能借来看是最好不过了。但是他不怎样愿意借给别人,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他。有一阵班上有人谣传说他喜欢我,然后大概是赌气就想试一试他会不会借书给我。做一些荒诞的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胆子还是蛮大的,我就开口问他借了。出乎意料,他很是愿意借给我,甚至主动把一套都借给我了。心里有点偷着乐,不管谣传的真实性,但是能借到他的书,最起码还是说明,我还是有点不一样的。当时就那样接受了他借给我的书,也不顾得别人怎么说,书还是很吸引人的,不几天就看完了。
初中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学习上,看过的书扳着手指头也能数出来,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书。高中之后宽裕一些,就开始买更多乱七八糟的书了。刚开始学会网购的时候就在网上买了七八本书,买回来吓到室友。基本都是那些当时畅销的书,像《走吧,张小砚》《荒野求生》。看完之后又是一阵热血沸腾,想要去西藏看看,还想去野外体验一番。直到现在,去西藏的梦还没有泯灭。万一什么时候实现了呢。买书的时候很是冲动。看到书店里面有卖三毛的书,就去网上买了一套。特别矫情那时候,喜欢那些伤春悲秋的文字,看到白落梅的文字之后就完全沉沦。巴巴地又去网上买了一套白落梅的书,好像也有十本左右。妹妹也喜欢之后,又巴巴地给妹妹买了一套。现在终于不那么矫情了,毕竟老了,也就不再看白落梅的书了。
高中在高考改革之前是有一题关于文学类的题目,所以学校有一个必读书目,大概有十本左右吧。《家春秋》《三国演义》《红楼梦》《论语》都包括在内,还有就是外国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堂吉诃尔》。因为是必读,除了《论语》都硬着头皮读完了。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基本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整整一个暑假才看完。其它的都还是有兴趣的,兴趣最深的还是红楼。
看书的时候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会把自己读进去。就像是读红楼就会觉得自己就是黛玉。其实自己并不怎么喜欢黛玉,当时只是觉得她比较孤傲且有才情。后来在愈加了解每个人的性格之后,更喜欢史湘云。但是一直不喜欢宝钗。D同学说,其实你的性格更像是宝钗。认真想想,好像确实也有点像。不过要辩解的话,还有有很大不同,宝钗不及我的可爱,我不如宝钗细心。最怕的是带进去就出不来。看白落梅的小说的时候,就曾带进去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那段时间都不愿意说话,甚至躲着别人。后来觉得自己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就不再一直想着里面的人物情节了。
高中每次月考完都要看一本课外书来慰藉一下自己。老师在讲台上面讲课,我就在下面看书。不小心被发现了就赶紧收起来,假装认真上课。老师还是比较相信我,所以他们也不会多说我,也从来没有缴获过我的书——装个好学生有时候还是有点好处的。回到寝室继续看,买上各种零食,边吃边看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这就是所谓的看书都会胖吧。
作家不可能再做了,书还是要继续看。从小种下的和书的因缘,总是好好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