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暑假在家,正常吃喝拉撒不正常睡眠下,新看的书再看的书总有两本。陈丹青的《纽约琐记》是真的读的下去的,貌似有点阅历后,作为妄人的我不再随便对一人语论深信不疑,但陈丹青他本意也是让你看看就好,于是语境轻松,也不刻意卖弄学识。他的节目《局部》也是如此。第一遍看完我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曼哈顿第七第八大道间的四十二街招强拆。第二遍看完,完了,砰地一下打散了,你有很强的欲望想去锁定。嗖地一下又重建了,说不来。
我不看涉及政治革命意味的书,因为我觉得以自己的阅历还没能很好地去代入,九零后一代没经过什么大的动荡,我就算有,也是我自己的自我可怜。但是莫言的 《蛙》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下来,很利落。很简单,代入感太强,看来是我过于轻率自己的阅历。此刻有些沾沾自喜。超生大军的地下党一枚。貌似也没到“革命胜利”的时候,但也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时候。
再随意说说司汤达的 《红与黑 》,快两百年前的小说。代入感没有当年我在小学看的特意翻译简陋些的某版本的 《牛虻》 那么强。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小学时候心底一阵不知怎么形容的喘息还是会有,处在不断开发的时候,总是天马行空。现在完全忘记 《牛虻》 里讲的是什么。
有天晚上我在东山口,在教日语的黑老师的教室,夜晚看书看到三点,三点后去天光墟。我那天看的是三毛。一本书快看完。写的是她和荷西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高密度去看三毛。我讨厌这种一本就让我想看完不看完就焦急的书。之前总有人说你是不是很喜欢看三毛。不是喜欢不喜欢,只是心里有了个张爱玲,何况三毛还写了个 《滚滚红尘》, 张爱玲得知后并没有很高兴。
张爱玲说女人同行相妒,而我,我只是更护着我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