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活动,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均为原创,且为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极其匮乏,通常一个老师身兼数职,更有甚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在一起上课。在这里,老师是极其稀缺的资源。
支教是一项志愿者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它有利于改变中国贫困地区落后的教育面貌。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项热血沸腾的工作,几乎每一名大学生都对支教有一丝向往,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支教中去,这种自我奉献和乐于助人的行为值得大力提倡,但是支教工作并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做好的。
一般大学生进行的都是短期支教,不会有特别周详的教学计划,备课教学也没有真正的老师那么严谨全面,从学生到老师之间的角色调转不过来,上讲台之后紧张到口吃的人大有人在,并且所教授的知识也难成系统,所带给双方的只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为期短短几天的支教活动有很多是在带领孩子花样的玩,并且短期支教的弊病不止这些,由于大学生支教大多数都是在寒暑假期间,容易出现一窝蜂扎堆一窝蜂走的情况,这样就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教师多,学生少,师资力量难以分配的情况,并且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在支教结束后不会过问孩子之后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支教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压力又有多大的缓解作用?
对于家中只有老人孩子或者老人的留守家庭,孩子是家中主要的劳动力,小小的肩膀就要扛着家庭生活的担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城里人新奇吸引着他们放下担子参与到支教,大学生支教有何尝不变成了他们的担子。
支教过程中,为宣传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然也有想要帮助贫困山区孩子的心,在各大网站投稿,强行为他们打上贫穷的标签,于是各大媒体和爱心人士来了,拿着捐献的东西纷纷合影留念,是否想过他们那颗敏感脆弱的心,本小心翼翼躲在阴影处的自卑就这样被闪光灯照亮。你们所展现出的外面世界的美好,一方面是能够激励他们的成长,告诉他们,要努力来得到这一切。另一面,你们走后他们该怎么面对自身困境的失落。东野圭谷说过一句:“曾经拥有的东西失去了,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
真正要做的不是要流于表面的东西,不是我们今天带着孩子们做了什么,来满足自己的想要奉献的心,而是在支教的过程中孩子真正得到了什么,是知识层面上的拓展,还是在他以后可以持续受益的东西。
比如说,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队伍来说,在支教之前,收集一下同学的书籍或者旧衣物,一同带去,衣物发放,书籍在当地建立一个小小的图书屋,这样就算支教队伍走了,孩子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后续来的支教队伍可以继续扩建这个图书屋,形成一个特点以后,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来赠书,从而达到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和拓宽知识的目的
若想为孩子谋得一个长期的师资支持,可以由由相关的政府机关牵头,发放一定的补助,联系相应的师范学校,由学校建立支教基地,师范学校有正规的师资培训,每个学生毕业都学要实习,就可以安排到师资匮乏的地区进行一段时间的支教。让实习变成了真正的实习,支教变成真正的支教,孩子们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还有很多更好的点子埋在沙子中等待我们去发掘。我想说的就是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我们做社会实践不就是想可以帮助到一些人,切实的给实践地的人带去一些好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