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正面管教》,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升级了我的操作系统。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有这种感觉:其实生活中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和焦虑,只是因为读书太少。曾经在哪里看到过杨绛的一句话,意思是现在的人书读得太少,想的太多。当时并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现在深以为然。
我家大宝爱哭闹、发脾气,在看《正面管教》之前,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受困扰,有时候甚至会带点绝望的哭起来,打也打了,哄也哄了,为什么仍然没有效果,我觉得自己很无能。看完一遍书后,有几个地方深深触动了我,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以往我从底层的方法论上就错了。所以,我把部分感想写下来,希望能帮到和我一样的父母:
一、“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这句话点醒了我。也许是从小也是这样被教育过来的,现在也总想在孩子面前保证权威,“你应该快点做作业”,“不许在地上爬”、“你怎么又欺负妹妹”、“你怎么能这么没礼貌地和大人说话”。。。这些命令和指责无法赢得孩子,虽然孩子小,现在说不过也打不过大人,那他真的是真心想改正吗?等他长大说的过也打得过大人了呢?细思即恐!作为母亲,孩子比我自己的生命更珍贵。而我做的事情不是真心帮助他,而是在和他争夺控制权。难道这不荒唐吗?
文章提供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其实说到底,作为家长,要充分表达出对孩子的爱,要让孩子明白你是理解他的,最后关注于解决问题。当然规矩不能破,依然要“和善而坚定”。表达爱可能是中国老派家长们缺乏的,我们一贯比较含蓄。可是想一想,我们小时候,是不是有时也会认为父母不爱我们呢,或者会认为我们做了错事父母就不爱我们了呢。
我的孩子很会发脾气,接受了这个观点后,每次他发脾气,我会安静地对他说:“给妈妈抱抱吧,会感觉好一点”。每次他让我抱后,情绪会平复的很快。如果他还在生气,不肯让我碰,我就会对他说,“那等你感觉好一点,再来抱抱我吧。” 我觉得有用,虽然还会发脾气,但是我心情没那么糟糕了,我是他的战友,而不是指责他的人。我想他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二、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这个观点是不是也触动了你!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换句话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受了伤的孩子。当我了解到这个,我感到心痛,也感到自责。孩子们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要了解行为不当后面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还是自暴自弃?说到底这些都是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体现。所以,当我们指责孩子的不当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探究一下问题的本身。
学了这点后,我重新审示了目前家庭生活现状。虽然二宝已经出生3年多,但是毫无疑问,对大宝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么长的时间,我们没有帮大宝建立扎实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有时候看,大宝好像表现地并不在意,但是会在其他地方把情绪发泄出来。所以,当遇到问题,不能只是指责和命令,不能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去想想深层次的原因,然后陪他帮助他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孩子对父母的宽容出乎意料
即使懂了很多道理,也依然会有头脑发热的时候。有一次,儿子作业做的很差,态度不认真,字写的歪歪扭扭,我没压住火开始指责他。毫无意外的,儿子也发起脾气,捂着耳朵不要听我说话,还说不要我这个妈妈。我们都很愤怒,他摔门进了卫生间,我也回自己房间。冷静后,我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开卫生间门,儿子看到我依然气哼哼的,把头扭到一边。我扶住他的肩膀,说:“妈妈不该发脾气,妈妈太着急了,你能原谅妈妈吗?” “能!”几乎是没有停顿地回答,那一瞬间我简直怀疑自己听错了。是的,孩子对父母的宽容出乎想象。这个场景我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感动。
我很后悔自己读书太少,做了7年的妈妈,在教育方面仍然是菜鸟。强烈推荐年轻的父母们去读一下《正面管教》,收获太多,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肯定还会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