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认为哲学是远在天边而不可及的东西,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看到的一个较好的解释是:
哲学是不用学就摆在那里的东西,每个人都懂。
难得地方是每个人眼中的哲学都不同。
中国人认识的哲学是一个很庞杂的体系,西方哲学史中的分类体系甚至很难套用现成的标准来给中国人的哲学分类。始作俑者是中国古代一个名为孟子的人,以及后来的他的学生都喜欢将很深刻的道理包含在各种比喻之中,其中的道理也只是点到为止,不细说,不深究,不推理,不演绎,更不可能自我怀疑。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很多读书不多甚至字都不识几个的老百姓就这样子被玄进去了。口口相传之中,我们生活中大都保留的是中国哲学中十分接地气的版本,大都注重功用,很少人有所谓深究的意识。
不知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一些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说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用来安慰人是很有用的,这时候讲究的是辩证法。而等到自己讨厌的的人遇到坏事,就不讲辩证法了,骂人家这是“果报”,你这是活该,瞬间又变成了因果律。而等到别人遇上好事了的时候她们心里又会暗自不舒服,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宽慰自己,这时候讲的又变成了辩证法,等到自己遇上好事觉得自己是天道酬勤,又回归了因果律。
更有一些人觉得在一个小城镇混混日子,每天都过得差不多,没什么追求,也没什么梦想。对自己说一切都是被安排的,该来的总会来,人斗不过命。这是宿命论。
人行走在社会的每一天,都被无形地灌输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在我们做各种决定的时候,我们或主动或被动都会从众多的价值观中选择一种。事实上,纵观整个哲学史中众多学派的各种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通俗版,人生感悟版,告诫版。正如充斥我们人生生活中有各种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命天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诫“赚钱有什么用,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类型的散文告诉你“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他会成为萨特的代言人。
所以学习了哲学,你是认识了别人眼中的世界。
学习了哲学,你思想的包容性会变得更强。
最近很多人在讲元认知,什么是元认知。关于元认知一个最普遍的定义就是:“认识认识的过程”。是不是有点像心理学里面讲到的“我是我的观测者”?更深一层的认识是,元认知不是在仅仅在生活中苦行僧一样用格物的方法来达到致知的目的,要做到“元”需要恰当的方法。如果把元认知当作认知升级满汉全席中的一道珍馐,和元认知味道最搭的一道好菜正是哲学。
开篇如此,下回讲到:认知的来源|一场持续一千多年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