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样东西,它本身已经失去了价值,但却还能影响我们的判断。它就是"沉没成本"。
指的是已发生并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哪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都是沉没成本。
既然没有了价值,为什么我们还放不下呢?
一方面,由于"损失厌恶"心理,我们不想让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自尊心的原因,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的选择不正确。
而且"沉没成本"的破坏性很大。
轻则使你的家里臃肿不堪。
重则影响你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
长此以往,还容易形成优柔寡断,患得患失的性格。
现实中的例子。
例子1:
看电影。当你发现电影不好看时,你会离开吗。多数人不会。因为,离开就面临买电影票的钱浪费了,损失了。
就算后面内容变好看的概率很小,也愿意赌一把,继续看完。而且心理上也不会有浪费钱的负罪感。但实际情况却是你浪费了更宝贵的时间。
例子2:
假设你在商场买了双鞋,大小没问题,但真正穿时却发现夹脚,退又退不掉。
你不及时处理掉它的话,就会面临接下面的窘境:
1,如果鞋越贵,你尝试穿一下的次数也就越多,则受的罪越多(夹脚);
2,你确定穿不了,那么这双鞋越贵,你放在家里占地方的时间越长(不舍得丢掉);
其实家里的空间也是有价值的,看看房价就知道。
3,无论你放多长时间,总有一天,你还是会把它扔了。
要做到长痛不如短痛。
这里引入《断舍离》中的 一个观点。
“不管东西有多贵,有多稀有,能够按照自己是否需要来判断的人才够强大”。
东西是否保留,就考虑一个因素“我未来是否还需要它”。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应对“ 沉没成本"。
首先改变心态:要明白“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告别过去,放眼未来。
然后改变决策方法:
1,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沉没成本。提高首次决策的正确性。
2,如果无法完全避免,就低成本试错,降低沉没成本。
3, 将注意力集中在积极信息上。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多于积极信息。而沉没成本就属于消极信息。
4, 在每次做决策时,询问自己的目标。如果付出的成本与当前的目标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就与过去一刀两断吧。
再来说说“沉没成本”可利用的地方。
比如督促学习。
当你准备学习弹吉他时,想要坚持更长时间,买一把1万块钱的吉他肯定比一千块的效果好。报一个班学习,肯定也比自学好。
写在最后。
“ 沉没成本”与之前讲的“机会成本”互为做决策时的“双子星”。
“ 沉没成本”让你摆脱过去的枷锁。
“机会成本”让你看到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争取做到------从此不为打翻的咖啡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