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工厂》一共只有3集,这第三集也比前两集好,好哪呢,让人看到了希望。
这几年是制造业寒冬期,要想不被冻死,就得转型寻找出路。第二集里,我们看到的是改革失败的谢志,而第三集里,视线聚焦到的丁普乐电器公司董事长向安奎是一个踏实的人,有能力也有魄力。产业转型期间,他向内改革,采用公开透明的记流程卡方式取代传统的主管记工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外,他寻求更高端的市场,忍痛砍掉一批印度小客户,主动向马来西亚、美国等拓展市场。对于公司管理,他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徇私舞弊的老员工,不好好落实政策的车间主管,即使从创业初期就跟着他,追随他辛苦了十几年,但是不配合改革,也只能解除劳动合同了。
挺佩服这个老板的。他中考考了全校第二名,但是由于家庭困难,他只报了一个技校,并且没有读完就出来工作了,只想着要帮家里分担。从最开始800元一个月的工作,慢慢做,到2003年创立了贸易公司,到2010年又创业开办企业。几年过去,丁普乐已拥有几百名员工,他也把父母都接到佛山来养老,给了家人安稳幸福的生活。
这一路肯定不容易,但他做到了。
评价别人总是比较容易,自己想到做到就比较困难了。
五金主管,周兵,平时工作也辛苦,只是年龄大了(48岁),思想跟不上时代,改革又触碰到他的利益,难免有所抵触。而向安奎是毫不犹豫地开掉了他。这个如同第二集里,被转岗的研发经理秦泽静,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我看到她转到一线岗位做那些辛苦工作,觉得挺心塞的。看到周兵被开,我也觉得看不过去,挺惋惜的。也许我这人是做不了合格的管理者的,太感情用事。我同情这两个半百老人,他们都是为公司奉献了十几年青春的老将,只是年龄到了,思维跟不上了,而市场的发展,又不容许他们原地踏步,最终只能出局了。
人常说,有过硬技能傍身,走哪都有饭吃。而现在,与时俱进的大脑才是最最必要的。
里面还提到两个车间员工。一个是老板的侄子刘洲,23岁的年轻小伙,已换过五份工作。在这里,他也一样不踏踏实实做事,公司推行流程卡,他觉得麻烦,又要辞工。管理者们好言相劝,让他好好学习好好干,后面还有机会能得到培养的。可是他觉得等不来的,觉得老板给的目标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还是不愿意留。
这跟第一集里那个残疾人很像。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不愿吃苦,不愿意主动学习,一遇到困难就逃避,从没想过通过克服困难提升自己。想要更高的工资,又没有拿得出手的本领。
漆伟全也是车间员工,为了偿还建房子后背的债,才来到佛山打工,每个月他都要还5000元债。由于出厂的电陶炉大批量返工,他的工资也被压下了,差不多压了两个月的工资,车间很多人无法接受都辞工走了。而内向寡言的他虽也有怨言,可还是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每天按时上班,做好每一个工序。当货顺利出掉后,他终于拿回了应得的工资。
所以,把抱怨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好好工作,才是最能带来回报的事情。
这几集,记录了一批中小企业的各层人士的真实工作面貌,只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企业经营者看似风光,其实背地里可能不安得失眠。工厂管理者,上要对领导负责,下要稳住一线员工,两头都难搞,夹在中间很为难。业务员日行千里地奔波,技术员没日没夜地加班。一线工人更是不易,无论是做服装,做电子,做家具,都是辛苦的体力活。像第三集里,每日在高温的五金车间做事,午休也只是拿一张干净纸板垫在地上就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