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学习了《郑渊洁的家庭教育课》后,对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很是佩服。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尊重孩子的话题,在郑渊洁看来, 要用真情打动孩子而不是恐吓孩子 。
用真情打动孩子,真情可以让我们的声音变得美好。
-01-
在外声色俱厉、在家和颜悦色,孩子会感到温暖。
在外和颜悦色,在家声色俱厉,孩子会感到恐惧。
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爱孩子。
如果我们能做到最起码的对内和对外一致,那么孩子最起码能够感受到被公平的对待,即便是同样的声色俱厉。
郑亚旗35岁了,但郑渊洁从没有和他发过一次脾气。
郑老师是怎么做到的?这让我非常好奇。
郑老师认为,孩子是我生产出来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原因一定在生产厂家。
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先从自己身上找根源。
自己先改,几天后孩子的问题就消失了。
郑老师举了一个郑亚旗小时候的例子:
当看到孩子拿着当年非常珍贵的牛奶往汽车上倒时,郑渊洁并没有批评儿子,而是问:“你在干什么呀?”“我在给汽车加油”,郑老师马上明白,儿子的行为是受了自己的影响,“汽车需要加油,你也要加油,你也要喝。”
面对孩子呆傻萌的行为,现在的父母基本能够做到和颜悦色。
父母们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几乎所有家长都在一个问题上出现过声色俱厉。
这个问题就是辅导孩子写作业。
-02-
郑亚旗小学毕业后就离开学校。
郑渊洁又一直是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来要求孩子。
所以,郑亚旗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生涯,更多的是快乐!
这是所有小孩都会羡慕的教育方式,又恰恰是家长们最为无奈的地方。
面对应试教育,面对不断提前的教育模式,家长只能硬着头皮陪着孩子前行。
前行中,矛盾不断的涌现,那来的和颜悦色?!
郑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办法是:用真情打动孩子,真情可以让我们的声音变得美好!
2017年,郑渊洁被《朗读者》邀请录制一起节目,郑老师起初是婉拒的,原因在于,自己不会用丹田说话,朗读的声音不好听。在编导的一再邀请下,郑渊洁还是接受了邀请,和85岁的父亲郑洪升一起朗读了自己的作品《父与子》,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郑老师之所以最后又同意录制节目,是被编导的一句话打动了:不会用丹田说会,但可以用真情弥补。
真情可以让我们的声音变得美好!
我们爱孩子仅仅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他是唯一的不同。
我们不会因为他做的不好、他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考的分数太低……而不喜欢他。
我们更不会打着爱的名义,胁迫孩子去做这个又去做那个,还告诉孩子说:这都是为了你好。
我们也不会以学习之名绑架孩子,甚至因此而贬低孩子的人格: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就学不会!
我们会做智慧的父母,去就事论事。有爱、也有原则。
就如同《小王子》对待他的玫瑰花一样,即便它是万千花中的一朵、即便它有如此多的缺点,即便他们之间也发生过不愉快,小王子也依然深爱着他的花,对它百般迁就、万般呵护。
-03-
只是……
面对各种问题的孩子,面对周围个个优秀的孩子。
我们开始焦虑、开始慌张、开始莫名的想象未来的日子将会多么糟糕时……
孩子又是那样的不配合,那么不明白、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于是,怒火很快被触发。
一切的一切,真情、爱、理解……
因为怒火的出现而突然消失。
我们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迁怒于孩子。
我们把两件本不相关的事,人为的串联在了一起。
一件是自己的情绪;
一件是孩子是否听话。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但每个人都不能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去伤害他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却视而不见!
是因为现实的无奈,还是我们不了解孩子。
是因为外部的压力,还是我们短浅的眼光。
……
-04-
郑渊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
要发现孩子的特点,要和颜悦色,要真情以待。
郑渊洁的弟弟郑毅洁,有信鸽大王之称。郑毅洁手里有一只瘸腿的鸽子,在大家对它并不抱多大希望的时候,却在1000km超长距离的大赛中,获得了第一,为此还走进了央视节目《百科探秘》。一个瘸腿的鸽子如何能够克服自身的缺陷,着实让人惊奇。
郑渊洁说,自己对鸽子的判断看走了眼。
鸽子用比赛赢得了这样的机会,用生命证明自己行。
而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孩子只会在父母的迁怒中将迁怒转移,像蝴蝶效应般影响着自己未来的生命。
迁怒是对问题的逃避,是对自我责任的视而不见。
它让孩子缺失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却学会了对待他人的错误方式。
如果把我们的工作和孩子的学习做对比。
我们因为工作中的委屈还可以选择跳槽。
而孩子却只能选择,身在曹营心在汉。
“汉”就是无家可归,是心的无家可归。
孩子最终选择不和我们正面对话。
我们却又在一圈懵逼中去责问孩子:有什么事儿不能和我交流!?
试问,我们对孩子和颜悦色、真诚以待了吗?!
-05-
郑渊洁老师的育儿方式,我们常常会非常羡慕。
做到内、外统一,对一个父母的要求实在是太高。
毕竟一个人的修为就在哪里,毕竟我们的眼界也就如此!
但我们却因此可以思考,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们可以选择对事不对人。
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同时用行动告诉孩子我们并不是不爱他,为他削一个梨,抱抱他,用行动告诉孩子:父母也有愤怒的时候,但并不是因为我们不爱你。
我们可以选择去关注孩子的优点。
夸奖了别人家的孩子,更关注自己孩子的情绪,以及他们生命的独特,用行动告诉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优点,但你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我们可以选择和孩子慢慢成长。
我们关注孩子本身的成长,控制住本不该受外界影响的情绪,收获着孩子年幼时蹒跚学步时的心情,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