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腾讯新闻在微信头条推送了来自中国网的一则新闻《唐十八陵石人石马“洗澡”千年包浆被清洗》,这则新闻只有三段,前两段摘自一个摄影师胡武功的文章《千年石人石马被“洗澡” 文物遭破坏》,后面一段是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则对另一件类似事件的砖家意见,两种观点对冲,从而引起了万人争议。
看来,新闻的传播效果是达到了,但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炮火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1.千年石人石马“包浆”被洗掉,文物遭到破坏,快来看啊,那谁又干了一件傻逼事。
这是胡武功的观点和新闻标题的主要导向。
2.** “包浆”是什么鬼,你玩串玩多了吧,又一件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
包浆,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显然,千年石人石马上的那层风化后的锈迹并不是“包浆”。
3.对石人石马进行清洗,是对文物进行保护,而不是破坏。
石人石马上的那层“包浆”在自然环境下不仅会受到动物粪便堆积腐蚀,而且缝隙、花纹角落也极易滋生霉菌、苔藓等微生物菌群而导致石质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
将文物的锈迹进行清洗,对石刻裂隙进行加固处理,对石刻表层进行化学加固等方法处理,恢复石刻文物本来的面目,这是一种科学的文物保护措施。
4.这些历经千年的石人石马被清洗后,感觉就跟全新的石头墩子没什么两样,一点历史沧桑感都没有了。
这也是新闻中图片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当然,也有人认为不能为了保存文物的这种美感,而无视对文物的科学保护。
确实,无论是在新闻中,还是在胡武功的博文中,对唐十八陵石人石马被清洗的事件都进行了偏面的舆论导向,特别是胡武功那些触目惊心的图片,给了人们有力的刺激,而那些“俯首细辩,石人石马身上还留下道道刷痕”的描述,更是让人留下破坏文物的印象,难怪乎,骂战一时喧嚣尘上。
而腾讯新闻又别有用心的加了另外一段描述:陕西乾陵石刻的清洗案例,并引用了乾陵管理处一名文保员的观点:只是对文物进行了必要的保护,没有干预文物本身的面貌,清洗是恢复历史真相。
关键是,乾陵的案例跟此次唐十八陵石人石马被清洗的案例并不是同一件事。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帝陵分布于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度百科)
虽然唐十八陵包括乾陵,但显然这次的事件更广泛,报道中只提到“散落在田间”的石人石马,但并没有指明是唐十八陵中的那几座石人石马被清洗了?是如何进行清洗的?到底是在石人石马上“留下道道刷痕”的损害,还是“80℃的水蒸气、毛刷进行清洗”的保护(微博@文物保护 的说法)?在这些信息都不得而知的前提下,就对事件进行抨击或支持,都是不理智的。
为此,笔者试图查找到陕西省文物局的官方说法。果然,不出一天,官方已经出来辟谣了。
陕西文物局针对事件提出了四点声明:
- 没有安排过任何石刻清理工作;
- “石人石马被清洗得干干净净”,是自然原因;
- 曾在唐乾陵开展探索性石刻保护清理研究工作,但仅限于在乾陵选择的三件不同病灶类型的石刻进行了科学保护、清理。
- 保留进一步追究传播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至此,似乎整件事情就可以告一个段落了,其中是否还存在什么漏洞?文物保护应该如何进行?石刻“包浆”是否应该被清洗?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信息披露或者是属于个人观点的争论,这里就不再继续讨论。
但值得审问慎思的是,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越来越发达,人人成为自媒体的时代,是不是个人也应该承担起对自己言论负责的义务?特别是那些门户网站、大号平台也应该承担起据实报道的义务?至少不要助推传播那些明显带有偏见的信息?
无论怎么说,就今天的“千年石人石马被清洗”的报道,百度新闻搜索的结果:直接引用转载胡武功的新闻占据搜索结果前排,而山西省文物局的辟谣声明却点击量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