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熵增理论,满眼看到都是熵增现象——乱糟糟的房间、杂乱的桌面、缠绕的耳机线、不断变质的水果……。逢人都想讲熵增理论,还想把熵增理论用于分析人生成长,腐败现象成因等等,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所说孕妇效应或者说是“视网膜效应” 。
熵增原理是指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系统,只要是封闭的,且无外力做功,它就会不断趋于混乱和无序,最终走向死亡。国家是如此,企业、单位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当然熵增作为物理学上原理,引入到社会学领域滥用有其牵强之处,不过只要解释的通,“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我们成长有帮助,这个理论就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个人成长,懂得熵增理论,多了自律和学习的紧迫性,一天不锻炼,一天不学习就会感觉生命停滞,甚至趋向死亡。为此专门将简书上昵称改为“逆熵成长”,以时刻警醒自己对抗熵增。
虽然参加锻炼、公开演讲、社会交际活动等都能对抗熵增,但我认为对抗熵增最有效途径之一还是写作,唯有写作才能对抗熵增,让生命绽放绚丽花朵。
其一,写作需要搭建开放系统。对抗熵增需要打破系统的封闭性,写作作为一种高强度输出,如果不保持开放心态,加强知识、素材输入,每天闭门造车,即使集了一辈故事的人,或者是写作天才,也终有江郎才尽的一天。而对于知识储备有限、阅历有限的普通人,更是要时刻保持对外界事物敏感性、经常获取写作素材。
其二,写作需要时刻学习。如何向外借力?学习无疑是一条捷径。通过外力在做功,就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支持,这样才能避免熵减不足,写作要加强学习新的知识、技能,通过向外借力,保持动力。
其三,写作需要高度自律。自律的本质就是把“无序”变成“有序”,写作就是将头脑中杂乱念头,进行归纳整理,让其由无序到有序过程。写作是一个很自我事情,主要是靠自律,你可以找一千条理由不写,每天时光会照样度过,也可以找一万条理由坚持写作,进步全靠自律。
其四,写作需要不断打破自我平衡态。人生的“熵”越大,生活就越趋于平衡,我们也就容易陷入舒适状态。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突破各种舒适区,不断打破旧体系平衡,主动迎接各种新挑战。写作就是突破旧的知识框架、认知盲区、经验范畴形成的平衡态,开展创造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