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古人寻访隐者的故事由一位美国人在中国内地的山川中再现,不由让人好奇和向往,我欣然翻开《空谷幽兰》,选择跟随比尔·波特的脚步。自从作者在台湾与佛教结缘后,先后翻译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等著作,对隐士这个群体日渐神往,而他追寻隐士生活中“独处”的乐趣也令人赞赏,“不是离群索居,而是因为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与大家更为和谐地共处。”
作者在寻访道士、僧人等隐士的同时,也带着我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壮、名刹古寺的沧桑、茅蓬墓冢的孤寂,更让我惊讶于隐士生活的清贫、心境的超然、为人的随和。在渐渐熟悉那时候隐士生活和思想的同时,我也对他们产生了敬佩之情,至少是那份放下世俗去离群索居的勇气。而在经济至上的年代,去挖掘这些“边缘地带”人群的状况,这种行为首先就有一种令人回味的深意。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作者在被告知隐士群体已在中国消失的时候,他还是毅然踏上这段求证的旅程,我佩服作者的身体力行,作为一个学者,他能够在山路小径行走几个小时,虽然没有风餐露宿,但不失为一种真正的修行。隐士们的生活则更让我惭愧,在外界追求物质丰富的年代,这些人住在静谧之地,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标准,却在精神领域有着崇高的追求,而世俗之人在不接触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投以不屑的眼光,给予不公的评价。我想这本书所展示的隐士状况,已让读者耳目一新,改变了那些不合实际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本书不是在解释隐士所追求的东西,而是向读者展示了与中国历史同样悠久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从古至今也一直在影响着俗世。虽然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今社会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但在隐士的灵魂深处仍坚定着一种信念,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寻求那些不变的东西,令人肃然起敬。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正如安妮宝贝所言,即使置身滚滚红尘,远离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从中找寻一片清净之地,在此地将品德和良知化成一朵兰花,为自己的生活带来淡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