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如果能沉浸,就不要疏离

做一件事,如果能沉浸,就不要疏离。


沉浸是因为内心喜欢,所以能自主而又真实地融入进去;而疏离,则是无论顺从还是反抗,都不能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


但无论生活还是工作,能恰好碰上真心喜欢的事情并不多,所以,如何让我们从疏离的状态上抽离出来,就显得很迫切。


也就是说,即便是我们不喜欢但又要去做的事,我们也有可能把它做好,反正是要做的,为什么不好好做呢?


从不喜欢做到可以好好做的这个过程中间,关键点就在于要把做这件事当成我们的内在动机。


比如,一个人处在戒烟中,有人递给他一支烟时,千万不要说“我在戒烟”,而要说“我不抽烟”,因为前者是外部原因,而后者则是内在动机,这样他戒烟的成功率才会更高。


因为当说“我不抽烟”,而不是“我在戒烟”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更强烈的内在承诺和身份认同。这种表达方式让个体感觉自己是一个不抽烟的人,而不仅仅是在进行一项戒烟的挑战。


这样的技巧,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场景和学习生活中,当遇到我们不是那么擅长和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去做的情况时,我们可以试着运用这样的技巧,让自己从疏离的状态中抽离出来,这样才有机会进入到沉浸做一件事情的状态当中。


这样做的好处,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做好当下的事情,也会因此提升我们的自尊水平,因为我们会因为自己做成了一件既不擅长也不熟悉的事情,而增进对自己的信任,我们的自我实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