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八)
原文
又曰:“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译文
先生又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去知。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孝顺,见到兄弟自然知道友爱,见到小孩儿坠入井中自然会有所不忍。这便是良知,不需要往外去求。如果良知能够发用,且没有私意的障碍,就是所谓‘只要能够扩充悲悯同情的心,那么仁的作用便可用之不竭’。然而,一般人恐怕不能没有私心妄意的障碍,所以才须要用‘致知’‘格物’的功夫,克除私意、复归天理。这样心中的良知才能没有障碍,才能充塞、周流于心间,这便是致良知。良知得以恢复,那么意念也得以诚敬了。”
无住居士感悟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人为什么会有良知,为什么我们的心能知善恶?因为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是一切善的根基,是良知的源头。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心之本体是光明的,但是常人的心都被各种私欲遮蔽了,因此,心之光明不能发动。只要去人欲之私,就可以光明本心,良知就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