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来说,看书真的不需要一字一句去精读,那种品读经典的慢速度已经不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度了。
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有去精读一本书的冲动,哪怕一字一句去精读呢?其实它是有很大的历史渊源的。精读主要是因为少,书籍的精读来源于书籍的匮乏,古人有一段时间是无书可读的,任何一本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可以作为传家宝的,比如汉朝末年,东观藏书万卷,却能被蔡伯喈一生阅尽,能有多少书籍呢?那个时候的书籍,真的就是很少很少。
时代变迁,这种读书方式已经不适合于现代人的阅读了,现在人面对的是无数的书籍,光一年内出版的书籍就可以让普通人一生都读不完了,如果在一字一句精读的话,你会落后于时代的。那我是如何读书的呢。读书前提条件在于读什么书,我要读的书籍只有三类:
•经典书籍,因为需要所以经典
•兴趣所在,万事挡不住我喜欢
•快消文学,只要够爽,其他无所谓
因为需要所以经典
有人说经典的书籍需要精读,一字一句去抠着读,我完全不认可这种观点,什么是经典就不容易回答,每个人对于经典的回答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对于现在社会的浩瀚书海来说,如何评定经典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我心目中的经典就是需要的就是经典。可能涉及很多方面,可能有心理学、销售类的书籍等等,因为这是我赖以生存的基本,涉及到他们的就是经典,但是我也没有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去读任何一本经典著作,因为没有意义,我要的是借鉴,而不是深究。对于经典的书籍来说,我的读书观点是分成三步来读:
第一步,读后写一段简短的宣传语,不要超过50字,将书籍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甚至有时候会写成推荐语,以不足50字的内容向你的朋友去推荐这本书,如果他有兴趣,就说明这是一个成功的概括。
第二步,以不足500字的篇幅去复盘这本书,可能是一个思维导图,也可能是这本书的简介之类,需要把整本书的精华部分进行浓缩,根据不同的书籍类型进行不同的选择。比如,你读一本经典小说,就需要你复述小说中的各种情节、以及情节发展轨迹;再比如你读一本销售类的书籍,需要做成思维导图,把主要的方法等表述出来。
第三步,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从任何角度,用任何文体写一篇读后感,主要写出对于你有帮助的地方,甚至只是书籍中提到的不到一页的一个观点就行,但一定要把你关注的地方敞开了去思考,去总结。等到你以后想起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你能想起来的内容大多是这个读后感的内容。
万事挡不住我喜欢
读书也是一样的,兴趣所在的书籍,大可去读。不必顾虑什么。这类的读书不在于得到什么,不在于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因为喜欢,所以去读的。不要苛求在身边一定会有一个同样兴趣所在的人存在,也不要觉得我的兴趣所在没有意义。给被人谈论吧,他们没有读过,无从谈起。这是常态,别人也有这种想法。
读这种书籍的时候,需要你有一种把他们化为常识的能力。现在书海中太多的细分了,而自己的兴趣所在可能就在最小的细分中,可能你只喜欢某一个很小品类的书籍,或许你只喜欢某一个作者的书籍,或许你只喜欢某一本书籍,如此种种,都行,但也不行。书籍是不能往窄的方向读的,如果你喜欢《三体》,不妨去读读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读过后,不妨去看看其他硬科幻的作品,再不妨去读读其他银河奖的获奖作品,不妨去读读阿西莫夫等等。
读过之后,你需要对于你深陷的某个品类做个总结,尽可能将这个品类通俗化、常识化。这可能需要一篇或者一个系列的几篇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把这个兴趣记录下来。然后就适应自己兴趣的变迁,去其他领域的其他分类去看看,去读读。
不要遏制自己兴趣的变迁,要去适应兴趣的变迁。
快消文学,只要够爽,其他无所谓
这类书籍很多人都说是一种特殊精神毒药,甚至曾经传出可以用它来治疗毒瘾的传言。的确这类书籍,没有太多的内涵,主要以网络文学为主,一般都是爽文,看过后可能就记得自己笑的像个傻子。
要的就是这种傻子的感觉,可以疏解社会的大部分困扰,将自己放在一个难得的轻松状态。这对于现代社会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