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年里,小朋友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了。
那时候,我家里很穷,孩子又多,平时基本没有新衣服穿。但在过年时,父母亲不管家里再穷,都会想办法给每个孩子准备一身新衣服、一双新鞋和新袜子。 除了有新衣服穿、还有拜年红包收、有好吃好玩的,刚好趁着过年,打打牙祭。
如今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生活富裕了,日子反而变得越来越无聊了起来。每天拿着手机乱看一气,一天下来,什么收获都没有。
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溜走,随着春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反而越来越想念儿时的春节。
2021年春节,因为疫情有再次抬头趋势。我们一家三口留在深圳过年。想着过年要给辛苦一整年的小区保安和清洁工发红包,需要准备一些零钱。
现如今流行微信红包,很少人用现金,我家里也好久没有备现金了。年前忙着忙那,把取现金的事情给忘掉了。眼看着要过年了,于是赶紧喊老公去银行取了些现金回来。可老公拿回来的是百元大钞,需要换成二十元的现金,为了兑换这些零钱,可真是费了一番功夫。
三十那天,我在家门口的两条街的各家店铺,上蹿下跳,进进出出,才换回可怜的四百元零钱。我在过年期间,写了一篇有关红包的文章《这年头,想发几个现金红包,换点零钱,真心不容易啊!》,用文字详细记录了换零钱的曲折经历和感悟。现在想来,这就是生活,如果大家都想法和做法一样,那就太没意思了。
虽然换零钱的经历颇费了一些波折,好在最终结果是满意的。我们如愿在年初一,给小区辛苦了一年的保安和清洁工们,送上了我们的新年祝福红包。
中国人有句俗话:礼轻情意重。这二十元的小红包,也代表着我们一家人的一点心意。
不过,在过年期间,我在今日头条上,看到青鸟悦读老师分享了一篇文章《过年给红包的那些尴尬事儿》,让我瞬间感觉这红包,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变味了。
老师在文章中讲了一个5岁的小朋友,收到徐爷爷发的红包,当众拆开,并将红包里面的钱取出来数了数,然后一脸失望:“才500呀!”然后从自己的小背包里取出一个厚红包,“我爷爷给了1000”。
其实,派"红包"是我们中国人新年的一种古老习俗。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给未成年的晚辈发红包,是希望把美好的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从这个层面上讲,红包里的钱,不在于多少,主要是表达派发红包人的一点心意。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非常不礼貌的做法。
一个5岁小朋友无意识的举动,给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希望有孩子的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红包的真正含义,而不是紧盯着红包里钱的多少。
我很庆幸十四岁的儿子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不管我给他发18、68、168,他都一副开心的模样,让我和老公由衷的高兴。
大年三十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越来越没有意思的春节联欢晚会,期盼着十二点辞旧迎新的钟声响起。儿子吵着要在钟声和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我记得小时候过年,父亲会买上大盘的长串鞭炮和双向炮。在大年三十晚上,父亲会带着我们,一起在家门口劈里啪啦放鞭炮。那时候村里各家门口,都会响起此起彼伏的阵阵鞭炮声和窜上空中的大双向咚咚炸开的声音。父亲说这是避灾祈福,图个乐呵。所以,那时候过年,家里少了啥,都不能缺了鞭炮。
我一直很害怕那震耳欲聋的双向和劈里啪啦的鞭炮声,有时候会震得我耳朵痛。但又喜欢看着不断点燃的鞭炮,在地上劈里啪啦地响起。所以,每次父亲放鞭炮时,我都会捂着耳朵,躲得远远地看着。
过年放鞭炮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习俗,但烟花爆竹的燃放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和硫化物,引发雾霾,影响人体健康,更严重的甚至会带来火灾隐患。政府为了让人民享受清新的空气,让我们积极配合和响应烟花爆竹燃放的相关规定,自觉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过个安全清新年。
后来我们家搬到县城后,每年过年,响应政府号召,家里不再放长串的鞭炮,但会放放烟花,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所以在我的印象里,每年还是少不了烟花爆竹的。
可是,今年深圳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早上,都是异常安静,安静地让我怀疑是否在过大年。
跟朋友聊起这个事情,朋友说早几年前,深圳政府就已经禁止过年燃放烟花爆竹,对这个管的非常严格。一旦发现有人燃放,警察会在几分钟之内出现,并给与极其严厉的处罚,搞不好会进局子。
我以前从来没有在深圳过年,所以也没有留意过这些规定。听了朋友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年前在深圳的各大超市和路边,都看不到销售烟花爆竹。
虽然很怀念过年放鞭炮和烟花的场景,但是,既然政府倡导绿色文明、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那我们就要遵纪守法,低碳环保迎新春,绿色健康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