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无聊,随手抓了张废纸,想写点字,可是没有带钢笔,只有随便找一只中性笔,说起来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用过中性笔了,所以呢,只是随意而写。
虽然古人早就说过有书空的传统或以手在膝盖上默写,久而久之也是一功,但是对于还比较年轻的我来说,确实是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和那种感觉的,那样会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垂垂老矣。还是要执笔在纸上书写,才能觉得是今日练过的感觉。
随手临写几竖行字,临的是赵孟頫临的刘铁云版《集王圣教序》,写了之后就觉得还是跟我印象中一样,没法体现出笔锋,没有那种爽快而快慢相间的节奏感。而且当然,出水顺畅算是他的唯一的优点了。相比之下还是喜欢用钢笔,甚至铅笔也比他好得多。
那么今天写这个是来自赵孟頫的再临版本,赵字素有“超唐入晋”的美誉,这个版本呢,的确是很有味道,运笔流畅,秀丽无俦,而且以墨迹呈现,在行气和章法方面很好,可是呢,就是给人感觉呢,还是比不上有那种古意的留存,但是也是很漂亮的,我们可把它作为临正本时的一个参考本写一下。
台湾书法家侯吉谅在他的一本《如何欣常行书》的书之中,就很明白的把三个人的字作一比较,分别是王羲之,赵孟頫和文征明。后二者也都是需要我们仰首的伟大存在,可是和王羲之的形状相比,相比之下那还真的是差的很远,不说是那种味道,而光是从技法上来说真的还是差一些,而且前边最好的是一种自然的中和之气,而后者多多少少有了更多的烟火气,更加的在技法上面多琢磨,没有那种自然行云流水的感觉,多多少少有着“作“的味道,这已经是绝代之高手了,但是还是比起大王来仍略逊一筹,所以说大王之字风神俊逸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垂阴幽花,令人实在是千载之下信服感佩不已呀。
说到这儿我说一下,我在临圣教序的时候,因为是集字而且碑上勒刻,所以先临和细细看了这个赵体版本,还临了一遍王铎的那个选字的那个临本,因为这两个版本都是墨迹的,所以说在临和看了之后,觉得在用笔方面没有那么死板了,那么在临的时候应该我感觉是入门经比较快的,也有一定的效率感。再对着拓本开临时,似乎还不怎么呆板凝滞。当然还是临少了。
所以哪里是没有什么老师,哪里是什么自学书法等于自杀,关键看你是否是找到了好的老师的引导,这个老师可以是不说话的,也可以是已经去世了很久的,关键要找到之后,得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年怀海百丈禅师曾说过一句话,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所以我也把它用在这,不教一日闲过,夜无好纸笔,采废试卷背面,以中性笔书之,聊以解手痒,惭愧惭愧。以此与书法路上跋涉前行的诸君共勉啊,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