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达与迂曲》
————读韦庄《菩萨蛮》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有人说,此词写的是“爱与哀愁”,笑着点头。
读三到六句,句句清丽。春水比天蓝,人在画舫,伴雨安眠。江南好景致,好日子。
写女子,更美。怎么美的,美如月。没有眉目,却在想象中,眉目分明。一千个读者心中的一千个江南酒家女出现了,有人甚至想到了卓文君。联想和想象发挥出极大的作用。紧跟着,补一句,“皓腕凝霜雪”,将虚空模糊的写意转成真真切切的特写,神来之笔,有“纤手破新橙”之妙!
这皓腕,大概还会让人想到宝钗的丰腴,想到自己生命中曾遇到过的美妙人物,让人心旌荡漾。忘了思考,忘了是非,失了道德的判断,陷入的痴绝呆滞。
“皓腕”呼应了“月”之皎洁,又牵出当垆卖酒,伸腕递接的动作姿态,将天上、人间两个空间连为一体。第三句和后三句,又是白天到夜晚的递进。江南的白昼和夜晚都是美好的,晴天或雨天都是美好的,景是好的,人是好的,日子也是好的。
就算是写到此处,也并没有胜出温庭筠。还可以比他绮艳千百倍。但是韦庄动人的不是绮艳。
这首词前面还有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和江南老。人人尽说,这人人指的是谁呢?可能是江南自己人,还有到过江南的人,正在江南的游子吧。原因是什么?第三到第六句话中,已交代的很明白。
浅白,使这首词在语言上很大的特点。但仍然有人让人纳闷的地方。
第一,韦庄自己是不是也认为江南非常好呢?毕竟从这首词的前半部分来看,始终都是以别人的口吻在夸赞江南,而词人是置身事外的,它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叙述别人的话。他自己怎么想不得而知。
其二,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合”二字是指应该,这不是另一个疑问吗?每一个游子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一个游子都应该落叶归根,为什么人人都劝游子在江南终老此生呢?这有悖于常情常理。
“迂”和“曲”在此时已埋下两处伏笔了。
有许多人读这首词的前六句,一直都是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带着轻快的语调,流畅的吟诵着,如风行水上。
到了后二句,情感却来了一个急刹车,来了一个反转。它是半路上忽然杀出的一个人,横刀立马,挡在你的归途!它让你猛然明白前面的顺利,全是心机,全是手段!你为之惊讶错愕!
“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你以为的快乐忽然变成了痛苦!你茫然不得其解,还乡不应该开心吗?不应该慰藉了吗?哪怕是有点近乡情怯,但是也不应该断肠啊!
你想追问,他已戛然而止。
纡曲,阻碍,如泉滞乱石,蝶困繁枝。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说“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词人把寓居江南,由眼前美好念及战乱中故园残破的悲苦,生生咽下了。他怎么忍得住?
这不说的,比说的更感人。
全词44字,写江南34字,写故乡10个字。你以为在写爱,实际在写哀愁。此多彼少,却此轻彼重。这种失衡与反转,让人心如巨石,坠入深渊。
韦庄在词中,将个人对生命的主观体验,这种悲绝,以极度压抑的形式表现出来了。他胜过了温庭筠!
洛阳才子他乡老,是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而温的词,是缺乏个体生命温度的。
美学之美,在于“主客观的统一”,只有客观意象,只有客观铺叙,没有了主观情感,个体感悟,即使有语码表面的色泽,也缺了美感的丰厚。这丰厚,醇美,要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