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工作坊第二天结束了,我帮着收拾会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饼干桶里的饼干吃完了,可以扔了,而那个饼干桶的大小我女儿提着正好,我就顺便在茶歇里抓了几包小零食放里面,然后带着回家了。
我女儿三岁,她很开心地给我开了门,还没等我坐下,就满脸期待地问我,“妈妈,你给我带礼物了吗?”
我知道她会这么问,所以小桶一直藏在背后
“嗯!带了!”
“真的?!”她两眼发光,欢快、兴奋。
我将小桶递到她面前
一声长长的惊叹“哇!”小嘴变成了O型,“谢谢妈妈给我带礼物”这句话几乎是喊出来的。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小桶,放到地上观察,我帮她把盖子打开,拿出里面的小零食,“还有好吃的?!”
“礼物”和“好吃的”是她目前的人生中最让她欢喜的两样东西,一下齐全了,她高兴地上蹿下跳,我吃饭的时候也在我身上蹭来蹭去,不时搂着我脖子在我耳边说“谢谢妈妈给我带礼物!”
其实这种场景在平时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我经常给她带礼物,随便一点小东西,或者就是这个饼干桶这样准备扔掉的东西,她都一样非常开心,不停地谢谢我。当时想得其实有点多,“这孩子真有礼貌”“这孩子习惯挺好”“以后老师应该会喜欢她吧”……
当她在其他时候有时不是这样时,我心里升起来的第一反应是“今天怎么这么没礼貌?”开始不满,而不是去看那个时刻她“怎么了?”
工作坊上老师曾说,父母对待孩子时去掉“好和坏”,就是TA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去体会TA,和TA在一起,可能会更美好。
所以当时,我将注意力集中在她的语气、表情、动作上,感受到她欢快、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向她表达“看到你开心,妈妈也觉得好开心”我们眼睛都笑成了一条缝,我们紧紧抱在一起,在对方脸上亲了又亲。
好像什么都没变,但又好像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