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意识便是世界发展到一定水平下的产物,主观意识从出现开始,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会对世界产生各种影响,导致世界内部的矛盾运动的变化,影响世界的发展。这种主观意识与客观物质之间的联系,便是实践和认识。而随着世界的发展,主观意识也随之发展,因为主观意识的一大属性就是能动的反映客观实在。而主观意识的发展还具有一部分的独立性,比如一些概念的发展,相对独立于客观实在。
由于我们是站着人类的角度探讨世界,探讨人类和世界的关系,并且人类的认识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能脱离实践,而实践是在主观意识诞生时出现的。谈及主观意识,不能绕开的一个话题便是生物,生物有多种多样,而我们人类只是一种生物,从生物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可以看做是对其他生物的扬弃,生物概念下的人类是在目前人类认识和实践水平下所认识到的生物中的发展水平最高的。因此,本文从生命的出现开始,研究世界的发展过程,从而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
最初,世界上只存在着相互作用着的物质,物质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应特性,物质的反映就是物与物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物质的反映特性本质就是从物质的作用与被作用的角度研究物质的联系。物质的反应特性是生命诞生的基础,随着世界的发展,世界上出现了生物,生物本质上是具有反应特性的物质的进一步发展,是世界矛盾运动的体现,是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命的本质运动是在物质反应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和一般物质反应所区别的新的反应,这是目前为止人类在实践中探究出来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生物反应,对应的可称一般物质的反应为物质反映。非生物的反应特性都是通过改变自身的形态或者转化为其他事物而表现出来的,而生物的反应特性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以新陈代谢、自我更新为特性的;非生物的反应特性是机械的、死板的、没有选择性的,而生物的反应特性则是为了维持其生存而具有趋利避害的选择性,这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主动性。在生物的出现之后,随着世界的发展,生物也随之进行发展,在目前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人类所认识到的生命发展是由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状态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类。在生物的发展过程中,生物的反应特征也随之进行着发展:生物的主动性渐渐的变得相对独立于物质,变得更加复杂,并且主动性不断变强。这便是在目前人类实践和认识水平下人类所认识到的人类主观意识的基础和来源。
主观意识,是生物主动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被人类所具有,其本质是世界中相互作用的全部物质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观意识与客观实在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主观意识的出现是建立在客观实在的基础之上,客观实在决定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客观实在所产生的,对于人类,便是人脑,离开了客观实在,就不会有主观意识的存在,主观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只不过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属性,比如反映客观存在。其次,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实在,主观意识可以反映客观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实践改造客观存在。主观意识的反映与生物的反应最大的区别是主观意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这里说的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主观意志的特性是人的活动能够相对独立地脱离物质基础,而受主观意志的自由支配。但是,主观意志的能动性,并不是指人能够在主观上漫无边际地随心所欲,而是指人的行为活动有相对宽泛的选择范围。然而,人的行为活动的选择范围无论多宽泛,总是有限的,总要受一定物质关系的驱动和制约,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一定受到物质的影响,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并且,它不会是完全随意的、无规律的、无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