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
《围城》这本书从小到大就被老师、同学和朋友推荐,作者钱钟书,我们常说常听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便来自于此。
而钱钟书老先生的原话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是如此”。
三次读围城,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初读围城,是在大学的时候,正在学近现代文学史。中国的近现代,军阀混乱,民不聊生。出现了问题小说,乡土小说,革命小说,解放小说等。无不在关注人文,关注社会,关注革命。可是在《围城》中,偶有提到战乱信息,也是背景带过。《围城》中的人还是忙于自己的工作,婚姻,家长里短。
对此,我很不惑,不惑有的青年在战场抛头颅洒热血,有的青年却为了“教授”的职位郁郁寡欢。不惑战乱年代穷苦百姓饥寒交迫,而富有人家却对侍者小费出手大方。
这个时候的我还对社会知之甚少,对人情世故也无甚了解。产生的不惑也仅来自各个书籍的游走和想象。
二读围城是在工作的时候,对职场有了些经验和认识。
“他入世多年,明白在一切机关里,人总有人可替,坐位总有人来坐,怄气辞职只是辞职的人吃亏,被辞的职位漠然不痛不痒;人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着不会肚子饿,椅子立着不会腿酸的。不过椅子空得多些,可以造成不景气的印象。鸿渐虽非他的私人,多多益善,不妨凑个数目。”
这是在《围城》第9章中描写王先生的心理活动。“王先生是个正人,辞职虽是为了正义。却仍想走的热闹点,减少去职的凄黯。”
人还未走,茶已凉。王先生要走已是事实,这个时候方鸿渐对他唯一的用处就是和他一起走,显得王先生的走并没有那么凄凉。就这一点也被利用了。
这种职场上的现实,不仅在上个世纪存在,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更明显了。虽然在位的时候,好像离不得你,但只要你走,后面排队等着上岗的人多的是。
在职场上,能力是第一。如果能力够硬,那晋升加薪的大门则常为你打开,你的情绪和心情也会备受关注。即使辞职,公司也会尽一切可能把你留下来。
而如果是因为自己无能,无法适应公司。那就需要好好的锻炼自己,成长自己。草率辞职,无非是让自己花更多是时间和精力再去找新的机会。只有我们不断的进步,时间才会给出最好的结果。
三读围城是最近,步入婚姻生活的我在读《围城》时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如果说生活是围城,那一个人便生活在各种城之间。而且城和城之间是没有间隙的,这个城的出城门便是那个城的进城门。
杨绛在《我们仨》中记录的全是家人的美好,他们仨是最好的遇合,可想他们在他们的城里是多么美好让人羡慕的一件事。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总想让人逃离,也许是妻子孙嘉柔的算计,也许孙嘉柔姑妈对他们生活的插手,也许是俩人三观不一致,但总归是没有看到方鸿渐为了生活付出的努力和心思。
可是既进围城,也逃不脱,那为什么不既来之,则安之。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过好每分每秒。
也从方鸿渐和孙嘉柔身上看到了婚姻鸡零狗碎的一面,反而让我吸取了教训,不在婚姻生活中走他们的路。
《围城》还可再四读、五读……在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后又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每次都是和作者的一次深度交流,可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