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跨越门槛
· 尽管几乎所有人都会估计未来和当下大同小异,但未来通常会和当下大相径庭。
· 我们所处的时代教会我们质疑传统的做事方式。
作者提到,他带着很大的偏见进入了成年后的日子,这样的偏见是基于自身经历和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的,上一小节中提到,当时的美国非常地繁荣,股市一直在上涨,而作者即便当时几乎不太懂投资方面的知识也因为跟着大局形势往前走而赚到了一些钱。这样的心态会使得他对于未来的判断趋于乐观。这样的判断是非常不准确的,或许我们在做决定的时候也会要考虑到这方面。
即便是做统计有时候也会要修正偏差值的嘛。数字与公式尚有可能“欺骗”大家。变化无常的时代与个人的影响更是。
· 通过将新闻和市场走向结合起来观察,我开始看到整个图景,并开始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
· 我之所以为能预见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对自我出生以来未曾发生过的而之前发生过很多次的事情感到惊奇。这个现实传递给我的信息是:“你最好弄明白其它时间、其他地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而且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将不知道如何应对。
· “他没有直面美元面临的贬值压力背后的根本性问题,而是继续指责投机者。”
·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情景再现”:以前,几乎所有事情都以符合逻辑的因果关系不断发生过。准确判断出那些事情正在重演,并理解背后的因果关系,是很重要的。
· 人们都是什么火追什么,不火的不追。
这里其实是从越战开始,美国的经济与政治的恶化,以及第一次石油危机,水门事件,资本市场和经济交织在一起,有时候互相影响,有时候“一方”连累另一方,或者一方为了补足另一方的缺陷而做出的一些改变与调整。这也是如果要做投资,包括到创业,乃至求职,都要对于新闻有着一定的敏感度。甚至于我在想,作者也有提到,就是我们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需要有着足够的了解。
“世上没有新鲜事”。但落到个人身上,若没有见过类似的事情,就会手足无措而不知如何做出做好的选择和决定。
感觉这些话似乎写了很多遍,就是在了解足够多事情的清楚上,理解它们背后的因果关系,理清思维逻辑,是很重要的。就不再赘述。
· 我的工作一直能把我带到各种充满异国情调的场所,让我遇到有意思的人。如果我能从这些旅行中赚到钱的话,那不过是锦上添花。
· 有意义的工作是指一项我能全身心投入的使命;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指我既深深地关心对方,对方也深深地关心我。
· 金钱的价值来自它能买到的东西,但金钱并不能买到一切。更聪明的做法是,先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你真正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想想你为了得到这些目标需要什么。金钱只是你需要的东西之一。
· 当思考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时,最好思考他们的相对价值,以便合理权衡。
这几天一直在听和赚钱有关的统一老师的直播,因为统一老师会经常有连麦答疑的环节,非常具体地帮助一些人来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听起来很有趣,而且可能非常实际从而操作性比较高。有一点体会吧,就是老师提到的一点,当你真的对于“赚钱”这件事产生渴望的时候,才可能全力以赴地去做。
听起来好像和我摘录的这几句话有些不相干,因为摘录的话其实是在讲,金钱在我们决定工作(包括做什么)的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然后知道自己为了这个目标需要什么,再努力获取他们,再进行努力。但是如果真的“金钱”成为了最重要的需求呢?
和雪珊聊天的时候也说,很多我们想要去做的一些事情都是要有这经济基础的支撑的,比如自由选择单身和生育的问题,比如在哪个喜欢的城市或者国家落脚,比如未来老了之后的生活。所以说有些时候现实的考虑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我们要有梦想,要有那些真正想要追求的事情,但是我们不是活在梦里的。所以说,作者最后提到的“要思考相对价值并进行权衡”这一点其实是很聪明的。他讲“人际关系”和“金钱”进行对比,他认为他只需要能够满足基本需求的开支即可,但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于是他在追求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赚钱只是附带结果。
但这也是基于他出身于良好的中产家庭且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的情况下的感受。而且,能这样,真的是非常理想化的环境了。
这可能也是这样的传记中可能我们读的时候要警惕的一点吧。
· 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人告诉我农业经营的过程,我把他们告诉我的东西组织成模型,然后使用这些模型考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些不同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
· 把复杂的系统设想为机器,发现其内部的因果关系,把处理这些因果关系的原则写下来,将其输入计算机,从而让计算机为我决策,所有这些后来都成了标准做法。
· 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总是存在会给你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即使在看起来最安全的押注中也是如此,所以,你最好总是假设自己没有看到全部。
· 更有效的方法是每天把我的想法写下来,以便其他人理解我的逻辑,并帮着一起改进它。这是一向很好的自律措施,因为这被迫使我每天都进行研究和反思。
· 客户了解他们自己业务领域的运行方式,而我了解市场的运行方式,两者的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里其实我在读书的时候写过一大段感想,就是这样的机器有多少是特殊的,有多少的普遍的,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确定的变量可能导致很多完全不同的结论,而过拟合的模型又如何避免?当然另一点,就是建模确实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曾经差点参加过美赛(最后因为比赛在春节期间而放弃),基于现实的建模其实是有着很大魅力的。
现实为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数据,我们要做出取舍,要看出它们之间的因果,要要知道自己的模型是不全面的从而不会完全迷信它,并及时进行更新。
最后的两句话就很清晰了,每日复盘的重要性,寻求他人建议的重要性,以及,不同专业的合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