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真人真事啊:一对夫妻,有一天丈夫对妻子说,我们家有个亲戚需要跟我们家借点钱,然后是什么什么时候要。作妻子的没出声反对。到了接近借钱的日子了,丈夫又提了几次,说时间快到了,要把钱准备好了,妻子还是没出声。终于到了借钱的当天了,丈夫问妻子要钱,结果妻子说,没有。如果你是那个丈夫的话,是不是会崩溃,要抓狂。
恰好在工作上也发生个类似的情况:我们前两天在群里发布了一个消息,结果群里的人没有回应,然后我们就认为对方既然在群里,就应该看到了消息,并且会默认照着去做了。结果今天发现对方根本没看到消息。
这样的误会每个人都会遇到吧。我们跟别人说一件事,对方没反对就理所当然认为对方默许了。我们认为自己猜测的意见就是对方的意见,而没有去求一个明确的“是”或“否”。
我们做程序的,会设置很多默认选项,如果用户不主动修改配置,程序就按照默认值来运行。我们很容易在一方没有响应的情况下,会默认对方是默许。但是,把不公开反对当成默许,不是每次都准确的。
从计算机的消息机制来看,消息发送方在发送消息之后,需要得到消息接收方的响应,一般有三种结果,(1)返回一个成功;(2)返回一个失败;(3)消息丢失了无响应。
对机器来说,是1就是1,0就是0,有规则可循。其实人与人的沟通也是一样的,一句话说出去 ,都要求一个反馈。如果没有反馈,那就当信息丢失了,应该当失联来处理。
人就比较暧昧,很多时候说话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我想起孩子喜欢给我出的题,用手指比1+1问等于多少,我回答2,她说不对,正确答案是11。再问一次,我回答11,她也说不对,正确答案是田。再问一次,我回答说田,她还说不对,正确答案是V。她能给你各种解读。就像在中文里,一个“意思”有很多种意思,一个“嗯”也有很多种意思。
用默认值有个前提,就是双方一早已经设定过默认值,大家对某个预设的理解是一致的。
比如大家预设好这样的规则:
当你要我做一件事而我沉默时=我同意并按你说的执行。
当我关起门一个人待着时=谁也别跟我说话让我自己待着。
当我在群里发一个消息而无人回复时=谁都没有看到这个消息,需要确认。
当我说“随便”时=说“可以”。
这样的规则定义或者说默认值解读,或者说个性化密码,适用于很多场合。
总结两句话:(1)在沟通中,需要其他人配合时,一定要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能按照自认为的理解来执行。(2)如果按照默认的来执行,前提必须是双方对规则达成过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