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反映说,我的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明明假期里都说好了,一开学就去上学,或者说我们先上补习班,但是孩子就是说话不算数,一开学又不去了。
我让班里的家长们一起来分析,说看看孩子说话不算数的原因是什么?
家长们说出来的原因十几条,这十几条里面很多都是重复的,我把大家的意见梳理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四类,我们就逐条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我们说孩子当时答应父母的时候,本来就是敷衍父母的,是迫于爸爸妈妈的压力,为了达到当时自己,不要让爸爸妈妈再叨叨自己的目的答应了,其实心里是没有答应的。
因为老师父母一直在单方面逼迫孩子去上学,她也很烦爸爸妈妈一直在旁边说你得去上学,你不上学你将来怎么办呢?而且态度还挺好,因为听了我们的课,爸爸妈妈们耐心都很大了现在,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一种很温柔的去坚持的这样的一个模式,可能并没有搞清楚孩子不想去上学的真正的原因,孩子觉得没有办法,不然爸爸妈妈就会一直说,我就先答应下来应付过去,图个眼前倾尽,他并不是真心的答应去上学了,因为他自己内心的问题可能还没有解决掉。
所以,孩子不去上学,严格意义上说,也不能说是孩子说话不算数。
第二个原因,很多妈妈说我们家孩子的问题是心浮气躁,孩子也想去学习,但是孩子也想去学习,但是一学习就心浮气躁,他很烦,做不下来,静不下来。
这个青春期孩子有这个问题,我觉得有青春期孩子生理本身的问题,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旁边有一个心浮气躁的妈妈。
青春期的妈妈们太焦虑了,以这样的一个心态陪着孩子,孩子要是不心浮气躁才怪,比方说你在单位遇到了一些问题,被老板辞退了,暂时失业,没有工作了,或者说你的生意做得不太顺利,丢了一个大单子,这个时候孩子的爸爸或者老人哪在你旁边一直说,你看看你怎么这么笨,连个生意都做不好,赔了这么一大笔钱,或者说怎么你在单位就和人家领导处不好关系,怎么别人就没有被辞退,怎么就你辞退了?
还是你自己没有努力没有好好干吧。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他们在旁边什么都不说,但是唉声叹气的忧心忡忡的看着你,满含着那种期待,含着那种焦虑的眼光看着你,一看就是心里有话,忍着不说。我们说情绪它是流动的,即使不说出来你也可以感受得到,我们在前面的课里面反复的讲过了。
所以说家长是心浮气躁的,孩子自然也心浮气躁,他本来也烦啦,谁都想融入主流的社会,成为一个被主流社会接受的人,他去不了学校也很烦,妈妈在旁边又唠叨他就更烦了,更心浮气躁了。
怎么能学得下去呢?
所以说想让孩子不心浮气躁,想让孩子静下来,那就把自己的关注点从孩子身上移开,转移到自己身上,让孩子的压力小一些,孩子自己烦躁的同时,在承受着你的焦虑和烦躁,他的烦躁会加倍的第三个妈妈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孩子自控力差,没有毅力,尝试着努力以后完不成就自我放弃了,或者说头一天晚上答应的好好的,第二天给我们做饭或者答应第二天早早的起来去上学,结果到早上又不想起来了,总是睡懒觉,执行力差,怎么面对孩子的这样的一种情况,我想我们一直在和大家谈共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共情一下孩子了,先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没有毅力自控力差的时候,比如说明明第二天早晨需要早起,可是晚上还是忍不住熬夜刷个剧玩会手机,玩着玩着就晚了,我反正是有这种情况的,有时候确实是做不到。
我们成年人都有孩子有也就很正常了。
我不是说孩子这样没有毅力好,我只是说这是正常的人性,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态,这是很正常的。
还有的妈妈说,孩子觉得打游戏睡觉舒服,不想付出努力,想不劳而获,懒散。其实懒散这个词是对孩子的一个评价。
你不想不劳而获,如果现在有人给你一大笔钱,你可以不用去工作,到处去旅游,你不觉得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吗?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去评价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方面的想法,我们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我这样说的目的不是说我们这样子去做就是好的,我们只是说让家长能够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一下孩子,理解他的这些现象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不是他故意的,是我们人类的通病,是我们很多人包括我们成年人都无法克服的,都很难去做到的一些通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我们共情了孩子以后,反而会让孩子萌发出一个动力。
比如说我们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其实你也挺想去学校的。但是可能你去学校会面临很独照实的问题,你可能去面对的时候心里有压力。
如果你实在不想去上学,也可以不上学的孩子也一样会有前途,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决定,妈妈都会支持你的。
但是妈妈也要告诉你的是,上学学习在工作毕竟是人类摸索出来的,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来能够自食其力的最好的一条路,最便捷的一条路。
你这段时间如果不想去上学,那你也可以思考一下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想想你自己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优势?你未来想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获得一份做自食其力。
这些问题你都可以思考一下。并不是说上学是唯一的路,只是说上学是经过人类的实践证明一条比较快捷的路,爸爸妈妈不能陪你一辈子,你的路还是要自己走,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妈妈都会支持你,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学校的事情怎么处理?如果不去上学的话,学校可能要让我们退学或者要办理休学,这些问题咱们要一起商量一下要怎么解决学校的问题!
如果说永久不想去上,那是不是要退学,如果说我们只是暂时需要调整一下,我们先办理休学,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你不去,如果你一直不去上学,学校很可能会强行让我们退学,这样的一个后果就是未来如果咱们想去上学的话就会很麻烦!
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去试一试,先去上几天,如果觉得确实还是有很多问题你无法面对,那我们再去办理休学,再休息一段时间,妈妈给你请病假,或者说你自己去请病假,这都是可以的,这是我们爸爸妈妈要针对孩子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去商量一个解决的途径。
而不是在商量问题的时候,带着评判带着抱怨,带着气恼,不去探讨问题,而只是说情绪,我们只说事儿不说我们的情绪,不带着评判。如果是这样,我们在现实层面去探讨一些这样的问题的话,大多数的情况我们会跟孩子探讨出一个双方彼此都满意的一个结果来。
第四个问题,有的妈妈说孩子是没目标,心里迷茫,没有学习动力,没责任心,所以说话不算数!
我们举个例子,如果说每个孩子他也要开着自己的车去往他自己的人生的目的地,家长一开始是陪着的,但是这条路是孩子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最终他是要自己走的,家长只是陪孩子走一段。
这个时候孩子说我想去海边,然后爸爸妈妈说海边不好玩,咱们去草原,孩子说我就是想去海边。爸爸妈妈说你不懂海边哪有草原好玩,草原多美,孩子不争了不说了,妈妈厉害了,那我就不说话了,到了草原了,孩子说我想去玩沙地摩托,你说那太危险了,不好玩哪有咱们去看看大自然的草原的风光好,或者说在家里的时候孩子说我们去看场电影,你说看电影有什么意思?
我们去看这个展览,孩子说那我就是喜欢看电影,爸爸妈妈说不行不行我们去看展览,从小到大我们很少去考虑和尊重孩子的感受!
总是这样一种命令和强迫的方式长期下来你想想孩子虽然是开着自己的车,可是去到哪去到那去干什么完全是爸爸妈妈给规定出来的,我已经不需要去考虑了,我还有目标吗?
我还要去考虑我自己去哪,反正我说出来我的目标你又不同意,你就愿意上哪我就让我去哪我就去哪,反正到了也是你喜欢的,那你就去你该干嘛干嘛到了我就不下车。
这是第一点,孩子的目标并不是孩子自己的目标,而是爸爸妈妈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替孩子做一个一个的决策,所以孩子能有动力吗?能有目标吗?
还有他要学开车的话,他自己一定要动手做决定,可是我们在旁边一直说往左打方向盘,然后换离合了踩刹车了,你甚至着急的自己探这个身子,把下方向盘把在自己手里,你说你累不累?很多的妈妈都觉得非常累,就是因为你在探着这个身子替孩子开车,你自己累不说孩子还不高兴,谁不喜欢自己开车自己驾驭自己人生的感觉,你累,孩子不喜欢,然后你还说孩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该你做的事你都不做,因为你替他做了,你嫌她做不好。大家听完课了,老师说要放手,一想对孩子都十几岁了,我要放手了。
但是十几年来你一直在替她决定,你一直在替他打方向盘,你现在要是一放手,孩子说好你自己决定自己去的事情,你自己决定你要干什么,你自己决定,你想去哪,那孩子就有点懵了,这么多年都没有自己做过自己的主,也没有做过自己的决定,你现在问他去哪?我不知道迷茫,怎么开迷茫,因为他要一段时间去慢慢恢复,他脑子里那部分功能已经让爸爸妈妈给外包了,所以它自己已经不再去思考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了,反正爸爸妈妈让干嘛就干嘛,所以现在突然把自主权还给我了,孩子肯定是有点萌的,家长着急你看我都放手了,她还在那,不知道去哪儿,那不还是我得替他去规划吗!
还有还一放手孩子自己开车了,险象环出歪歪扭扭,家长在旁边看着急得你急死我了,你看看我放手了,他就是开不好,这太危险了,我可不能眼看着他这样子去撞,我还得替他去开,所以说家长们说老师你说的不对,我放了手他自己是不行的,他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她也做不好,所以我放不了手,我还得管着他。家长就继续替孩子开车继续帮他去做决定孩子旁在旁边坐着干嘛,孩子在旁边坐着干嘛无聊无聊干什么打游戏玩反正我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反正我自己也没有什么自主权,想去哪是妈妈说的,我也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往左打,妈妈说要往右打孩子,自己根本就没有尝试和操作的机会,他会有开车的动力,这就是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动力,为什么迷茫?因为目标是爸爸妈妈的不是他的!
他为什么没有责任心?他不需要有责任心,方向盘不在他的手里,随便你们爱怎么样怎么样,我无所谓了。所以没有学习动力。迷茫就是孩子的一个正常的表现,孩子当然没有动力去上学了,这也就是说的孩子为什么说话不算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