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同样的题目写了一篇稚文,大约在不计其数的考试中自己认识到人生从来没有终点,就是一个在路上的过程,一个不断自我超越和行走成长的过程。只是那时候,更多的认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对行走带来的成长并没有更多体会。
不能说现在的认知多成熟,因为人活着本就是一个过程,现在的认知是现阶段的自己而已。行走本身,行,是方向,也是开始;走,是动作,也是目的。然而,行走带给每个人的成长和意义也是见仁见智。在情窦初开的豆蔻年华,因为徬徨、无奈和不知所措,选择放空的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管不顾,只是去暴走。然而,在此之后心中的一切情绪变得抛在九霄云外,让自己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当中。于是,在过去十多年的岁月,自己总是选择以此种方式来调整情绪。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既环保又不影响他人的发泄方式。这样的选择,大约是与我生性内敛的性格相关,从小孤僻独立的自己很擅长于自我对话。因为只有这种时候,我是平复后的安静,安静到可以倾听自己的心跳和想法,然后懂得自己要什么。
在自己独行后,凑巧看到少文老师的推荐,并在端午季的一个下午认真读完了陈坤的这本书。这个过程,是倾听、旁观、了解,更是一种交流、共鸣和学习,回想起自己走过的同样的路,心路又走了一回。
老实说,虽然我喜欢看人物传记和访谈节目,但对于过于流行和闪耀的人事,我总是怀着一种天生的保留态度,这并不是不认同,只是想更冷静的看待。所以,若不是少文老师的推荐,这本书并不会进入我的世界。反思自己,天生的敏感警惕让自己错过了很多,对有些人事,应该有个基本了解后的理性判断,而不是个人感觉。敢于尝试,不放弃不错过任何可能性,让自己去简单面对其本身,这就是一种突破。用心看,比什么都难,也比什么都容易。
两百多页的一本书,一气呵成读完,以旁观者的眼在短短几小时看到一个人几十年的成长、追求、思想和是非成败,看到他的“power to go”和那些年轻鲜活的人,脑补那些书中的场景,去感受每个人的心情语气。然后用倾听者的耳去感受,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忽然觉得很有趣。因为在某个同样经历的地点或者心境,找到一种契合。对明星天生不感兴趣的我,陈坤与我,不过是街头的甲乙丙丁。但对任何人,我都是尊重的态度。无论他经历什么,他的人生都是他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我们每个人也都一样,用自己每日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但每个普通人都会有七情六欲,都会经历悲欢离合和人情冷暖,都会出现人生每个阶段的困惑。只因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出现了分道扬镳。
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说他说服我什么,因为这只是书中的他自己,但书中很多次的共鸣和认同,包括财富对自己的价值、用善念为他人播种、精神公益比物质公益更重要、行走也是一种禅定等等,有感动有认同。认真感受那种自我认知和心灵剖析,有一句话让我很认同并感动:“去西藏,是对繁华的警惕”。当渺小的我们面对那样粗犷的山河和纯净,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我们能够从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中慢慢感受那种生活简单但内心被震撼洗涤的深刻,认真理解那片圣土上山川大河、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和一切生灵的心,认真理解最本真朴素的状态,走过的不再只是山水,而是心的力量和强大。
这些认知并不是书生的狂言,而是自己这两年来行走足迹的感悟,一路上的悲喜收获,一路上的突如其来,一路上的美景善人,一路上的那个安静的自己。心静止下来,恍然大悟,原来有限的条件有那么多无限可能,原来只是被自己眯了眼,原来世界只有自己,只有那个既强大又渺小的自己。一切直面的时候,看到最本真的自己,哪怕是拙裂,也是真实。很多美好和逃避,不过是自欺。学会接受,不执拗、不执着,只是坦然平静,本身已是一种成长。
行走,并非要在特定的哪里。拥抱坦诚、勇气、专注,拥抱好或者不好的自己,继续用心走、继续用心观自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