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班里一位女同学被男同学打了,家长在交涉过程中闹得很不愉快。
事情的起因是放学时,女孩子不小心踩了男孩子的书包,认为不是故意的不愿道歉,两人吵了起来,男同学打了她一下。
本来事件到此为止,也算和平解决了,可是后来家长的态度又让这件已经平息了的矛盾升级了。
后来,在其他家长和老师的劝说调解下,事情才得以平息。
其实,这事并不复杂,只是家长沟通和解决的方式欠妥,也许此事在孩子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可能第二天就翻篇了,可是家长的反应和解决方式却给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不仅惊动了老师和家长,全班的同学都在热议此事,无形中也给当事的孩子增加了压力。不过,这个事例也给孩子们上了一课,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此事教育孩子们学习如何妥善解决一些小的摩擦冲突,避免矛盾升级。
此事已告一段落,孰是孰非并不重要。引发我思考的是,对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家长应保持怎样的心态和应对方法呢?
我认为,孩子之间的磕磕碰碰是难以避免的,原则上父母不要过多干预孩子之间的矛盾,除非这个矛盾已经比较严重,超出孩子自己能力解决的范围了。因为,孩子走出家门,要学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孩子是在不断地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学习社会规则的,通过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中去调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在遇到的冲突中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果事情不严重,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或者指导孩子去解决,比如让他们用自己的规则道歉或者谦让等方式来化解冲突。如果家长事事介入,这样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能解决,他不能解决。如果家长“护犊心切”,过分指责对方,可能导致矛盾升级,造成负面影响,就是:本来需要小孩自己去解决的问题,家长却替他包办了。到最后小孩还是没有学会怎样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反而产生了对家长过分依赖的习惯。
对于确实需要家长出面协调的问题,家长要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家长如何化解矛盾,体现了家长的智慧,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家长要参与孩子矛盾的解决,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家长要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和来龙去脉;其次,最好在老师的主持下,与对方家长一起沟通,本着中立客观、教育为本的态度,就事论事;最后,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错误的发生,并把错误视为学习的好时机,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担责。
在此,我想借用教育学者尹建莉的话来结束本文:
儿童的世界其实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小孩之间的争执应由孩子自己解决。如果伤害不大,家长不要过分的紧张。对于小孩来说,一次胜利或者一次失败都是他生命中的财富。家长的眼光要看得远一些。
家长可以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发展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