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心》这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知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曾经被《展望》杂志评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TED演讲人,还有一本代表作《象与骑象人》,讲的是心理,海特的理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人类的感性思维如同大象,理性思维如同骑象人,骑象人只能服务大象、警告大象,但他不能决定大象最终走向哪里。我们的理性也是为感性服务的。
所以人类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理性,就连在做道德判断时,依靠的也是头脑中的感性结构。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性结构。人们在做道德评判时,也有各自的偏好。
海特在书中提到了道德的三条原则。第一原则是个有点儿反常识的观点:人们总是在习惯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道德有凝聚力,同时也是盲目的。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首先,我们说到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总是感性在前,理性在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道德情感构成,会被不同的情境触发。道德情感决定了我们会对道德情境做出怎样的反应,而推理是在反应之后进行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判断合理化。一个正常的大脑决定了我们做不到绝对理性,而绝对理性未必是件好事,它会增加我们做决定的难度,降低我们做决定的效率。
解决的办法不外乎六点:
1、不要总站在观察者的位置,总自以为有三观优势。
2、就事论事,避免相互就事论人,扯到三观。
3、不要跟人讲理,不要给人建议,而应该讲故事。
4、接受三观不同,找到套利空间。让自己变复杂,强迫学会套路。强迫指向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古人非常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我们今人却老是忘记祖宗教诲。
每个人都自认为自身是对的,三观是正的,然而却不知所谓的三观不过是成长环境不同,教育不同,经历不同以及先天因素影响一起塑造的。从来也不会有着跟自己一模一样三观相同之人,所有人在所有问题上总会意见相左。
人和人之间就是因为彼此的不同才丰富了整个世界,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从而促成互相成长才让不同的人得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世界才更加美好。
我们也只有保持极度开放的心态,主动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甚至有抵触情绪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才好在这样的时代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小世界中,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和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