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的很奇妙,当你未曾经历某个阶段,你永远不会知道,当这个阶段来临之时,你到底会有怎样的举动,又会有怎样的成长?
就像读本科读研究生甚至于刚参加工作那两年,我都绝对不曾想过,当我有我自己的孩子之时,我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
读书生涯的那些年,总以为分数跟考证以及将来的工作亦或者是各种头衔和光环是我一生的追求,然后当妈之后却做了很多同学及朋友觉得惊讶的举措跟改变。就像我大学室友去年说的“那些年从未想过你会愿意退居二线,平衡家庭跟工作,当个贤妻良母,我总以为你会拼命忙工作奔事业呢!”
啊哈哈,让几乎认识熟知我的朋友都惊讶的是我突然裸辞转行当了老师,这真的很打脸,因为读书生涯时我曾说过“打死也不当老师”,除了她,就只问了一句“你想好了”,然后便全力以赴的帮我转行,那认真的程度每每想起都是满满的感动。谢谢啦!
为什么转行其实只有我自己清楚,当看到那么个小婴儿躺在我的身边,慢慢的他会对我笑,慢慢的叫妈妈,慢慢的跟我咿咿呀呀说各种,我知道我真的很想有更多的时间陪他。可是早出晚归的工作以及到临近下班点的那种忙乱与心慌让我非常焦虑,我想大概只有当老师才能真的让我可以稍微平衡,所以我毅然决然的裸辞。在朋友的帮助下确实我很快转行,也真是奇怪,我当年怎么没有发现原来我真的很喜欢当老师,喜欢跟学生相处,喜欢整理各种笔记,喜欢钻研开发课程。
人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寻,而我庆幸在不到三十的年纪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工作,所以也确实给了我更多动力跟时间去陪伴小R,不断提升完善自己。
陪伴小R的过程中看了非常多的书,“读书破万卷”一点也不错,越看书越觉得自己更加淡定,不会被某一个概念席卷而跟风焦虑,反而更加笃定从容。
养娃从来没有小事,小R是一个典型的高需求宝宝以及现在是一个能说会道有无数想法的孩子,确实给我和我的养育团队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但是看过很多既有冲击又类似的书后,我发现虽然每个作者举出来的例子各不相同,但是“倾听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成为孩子的合作伙伴,陪孩子共同成长”是最本质的,也是解决几乎所有问题的关键。
育儿无小事,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不一样,所以可以举出无数个例子,但是真的本质是相同的。可能我们在育儿中处理了类似的事情,但是我们不曾知道哪本书里有类似处理该事件的方式,但是总会在某本书里找到共鸣,因为本质是相通的。
举个跟小R相处的例子。有一天,小R 跟隔壁的米宝哥哥还有一个大哥哥一起玩,我坐在沙发上看书,突然听到小R说“米宝,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玩了,我抬头一看的时候看到小R把磁力片扔向米宝哥哥,米宝哥哥生气得也跑回家啦。米宝的妈妈回去安慰米宝,我过去安慰小R。
我没有责备小R还是叙述我看到的事实,我说“妈妈听到你说‘如果你再这样我就不跟你玩了’,然后看到你把磁力片扔向哥哥,妈妈想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你能告诉我吗?”
小R说“是米宝哥哥先把磁力片扔向他”,虽然我对米宝不是特别了解,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事实,但米宝第一次玩磁力片以及米宝的妈妈对米宝很严格,我凭直觉觉得应该米宝不会扔磁力片,只是我不拆穿小R,反而感受他的情绪说“你现在很生哥哥的气对吧?这种感觉很不好”,他点点头并哼哼唧唧的告诉我他想去凯凯哥哥家玩,我看了一下他的碗里面的饭,我知道了为什么刚刚玩着玩着突然他生气了,因为他饿,想去凯凯哥哥家一方面是因为凯凯哥哥家有很多snack,另一方面凯凯哥哥很照顾他喜欢他很让着他。其实更多小心思是“想去吃snack”。
等他哼唧一小会儿,我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去凯凯哥哥家,妈妈也知道你为什么想去,妈妈还知道妈妈看着你这样哼唧有点生气”,他看我贼淡定的这样说也很惊讶,拿一张纸巾擦脸不哭了,然后我继续淡定的说“我们家哭鼻子没有用,那样是在用哭威胁妈妈跟阿婆,想让阿婆跟妈妈妥协,这样我们也感觉很不好。
但是我们可以换个方式,还记得我们家的rules是好好沟通,一起商量吗?
他带着一点点哭腔说“记得!”
我问他:“所以你准备好一起商量吗?”
他回答“准备好了!”
我就告诉他为什么我会小生气,告诉他想吃snack以及吃snack的权利就是他自己掌控的,然后提醒他我们家还有rules就是如果正餐不好好吃,零食权利会被收回。
然后他说他吃了很多晚餐,我看着碗里的饭说“嗯嗯,吃了几口!”
然后我问“你还记得我们贴在墙上的饮食相关图片吗?”于是带他一起去看,告诉他像他这么大的孩子,不可能吃几口就饱了,吃几口也不能支持他长高长壮,吃不饱就只能想着吃零食。
可能是因为我全程都没有否定他任何感受,完全在接纳他的感受,并慢慢引导,所以他听得非常认真,然后我继续跟他说,想吃零食咱家如果没有,掌管零食权利的你完全可以邀请妈妈一起去“零食很忙”买。
所以后来跟他商量好热一下他的饭快快吃完就去零食很忙,起初他还会说“妈妈,如果我吃完饭,我肚子里可能就装不下零食啦!”
(果不其然露馅了吧!就是想吃零食!),但是我没有拆穿他,我继续说“嗯,有道理,但是我们可以吃完走着去零食很忙,走着走着就消化啦!”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跟理解非常快乐的把饭吃完了,然后我们商量着去买零食之前跟米宝哥哥道歉,然后问米宝哥哥有没有喜欢吃的。
惊讶的发现他居然很细节的问米宝哥哥喜欢吃什么,当哥哥回答“Jelly”时,他又问“哥哥,你喜欢橘子味道还是草莓味道还是黄桃味道的?”,我跟米宝的妈妈在一旁偷笑。
是的,很多时候孩子闹腾或者看似无理行为的背后有他自己的小心思和真实感受,如果不去了解他背后的感受而是简单粗暴的看到表象就处理,结果肯定会不一样,很可能就会出现“权利之争”,问题升温。
我的处理做法跟绝大多数育儿书里面倡导的方法类似,就包括这本《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今日看完整本书,结合昨日小R家长会上的表现,结合中午我跟小R视频时聊的内容,我突然又在这个部分找到了共鸣,书中提到:
界定你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描述你的感受,说出你想要什么,才能避免因为打“事实网球”导致的理由之争。
如何处理,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1.界定问题。
2.找出问题背后的感受。
3.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
在中午和小R视频聊天之前我还没看这部分内容,但是我确实用了这三步来跟小R沟通小R昨天幼儿园家长会以及期中家长会上各种跑引发我思考的问题。
小R班上有15个学生,期中家长会和昨天散学典礼,其他孩子虽然也在各种动,但是小R却各种跑非常开心,老师在上面做汇报,小R各种跑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其他各种动的孩子看起来不开心,但是我突然开始反思“我是不是给小R的自由太多了?”,因为我突然意识到这样很不尊重老师,不是他故意的,他不懂得,因为我从来都是以不违背原则不涉及安全问题的情况下,给他最大的自由,所以我也很少会去跟他定各种规则,虽然出门玩跟小朋友玩要排队各种规则我们有沟通,但是碰到这种集体活动小朋友应该怎么做,我确实从来没有提过。
为了跟他沟通这个问题,我昨天想着借他下个月四岁的契机,跟他沟通四岁的孩子有的更多的权利和规矩。但是我今天中午跟他视频聊天,突然就想引入这个话题,我对他说“你还记得期中开家长会以及昨天散学典礼,你在干什么吗?”
他说“我在跑”
我回答“嗯嗯,是的,你跑的很开心,还满头大汗的”
然后我问“那时候老师在干什么?,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干什么?”
他回答“老师在讲话,其他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旁边坐着”
我说“嗯嗯,记得非常清楚”
然后我问“那你觉得老师在上面讲话,其他人坐着听的时候,你在那里跑合适吗?”
他回答"不合适"
然后我接着问“那你觉得老师在上面讲话,你在跑,老师有什么感受?”
他思考了说“她会生气,会不高兴”
我肯定他“对的,我觉得你分析的很对,可能老师不高兴生气是觉得你不尊重她的感受”
然后继续问“那你觉得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什么感受?”
他思考着不说话,然后我说“我觉得他们可能会想‘这个小朋友很没规矩,不太遵守规则”
他听得更认真啦,然后我继续问“那你觉得你的那些同学也就是其他小朋友会是什么感受?”
他思考了说“他们也想跑”
我肯定他说“对的,他们肯定想小R为什么可以跑?我们却不可以,他们应该也会不高兴”
然后我说“小R能这样想别人的感受非常不错”
然后我接着说“那你觉得如果下次还有这样的场合,你会怎么做呢?”
他想了想坐直了告诉我“我会坐好”
然后我肯定他“嗯嗯,好办法,妈妈也陪你一起认真听,然后听完我们就好好去玩”
他为他找到了办法很开心,我想继续多次沟通,给他做心理建树,他肯定会做的很好。
当我下午看到这本书中提到的界定三步骤,
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就是这么做的,
界定问题:
小R家长会跑涉及规则,尊重别人的问题
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及感受:
小R开心,觉得那样的会议无聊,不感兴趣,但是会影响其他人的感受,妈妈没有提过这些,小R并不懂这些,其实妈妈自己意识里面也不喜欢这种走过场形式,但是妈妈意识到这样会给小R以后带来麻烦,妈妈尝试以合作者的身份真切希望陪小R学习如何去应对这种情况
头脑风暴想解决方案:
下次坐好
其实后来我在看书的时候突然还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小孩子如果觉得太无聊肯定会坐不住,很正常,但是下次如果再有这种时候,我就带他先离开集体一会儿,等准备好了再进去,也是会给小R演示另一种办法,也挺好。
所以其实真的育儿理念的核心的本质是相通的,当妈妈养成这些沟通的习惯,对于将来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会更加容易。
不管怎样,我觉得无论孩子的年纪多大,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倾听他的心声真的很重要。所以亲爱的家长们,请一定记得不要在陪伴孩子时,双方各自盯着不同的手机屏幕,或各自沉浸在不同的世界,只是在表面上共享一个空间。我们需要确保我们除了与孩子一起生活以外,心也彼此相连。既然是陪伴,那么就请给出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以及真切的合作与帮助!
以下是书本里面的一些观点,希望如果没时间看整本书的忙碌的你,如果看到这篇文章能从作者的这些理念中获得感触跟共鸣:
1.抛开童年留下的障碍,那些障碍阻碍了你的温情与接纳、身体接触、身体的存在感与理解力。
2.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意见分歧得以安全地化解
3.孩子需要和不同年龄的人一起玩耍,需要抚慰,也需要你投入大量的关注与时间。
4.你可以从孩子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角度来看事情。
5.你可以帮孩子找到表达真实感受的方法(而不是你希望他有的感受),你可以确认及想办法了解他的感受(和你自己的感受)。
6.不要急着拯救孩子,而是让他通过头脑风暴找出解决方案。不要急着告诉他该做什么。
7.借由界定自己来设定界限,而不是界定孩子。
8.承认你会犯错。不要为那些错误辩,承认错误并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修复裂痕。
9.把争输赢这种传统的亲子相处模式抛在一边,以亲子合作取而代之。换句话说,你珍惜亲子关系,因为你知道孩子和你有安全、相爱、真实、包容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10.切记,出现问题时,不要只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不要认为问题出在他身上。仔细观察你们的关系,看看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那才是你寻找答案的地方。
以上就是我看完本书一些思绪跟体会,希望对需要的人有用,让我们一起愉快当妈,更好的陪孩子一起成长!